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诗歌专题复习之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专题之艺术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修辞手法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通感、互文等表现手法比兴、象征、白描衬托、对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抑先扬悬念、伏笔、照应、铺垫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议论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正面—侧面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色彩、视听感觉结合:工笔、白描细节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节选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动静关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境界。•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美好仙境反衬黑暗现实。•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设想的未来之境。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虚实结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片基本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虚实结合陇西行四首(其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综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色彩对比;虚实结合等细节描写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细节描写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在景和物中,含蓄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回顾情景关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借古讽今(常含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托物言志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修辞手法反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通感、双关、互文等反复使诗歌一唱三叹,回还宛转,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比喻《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比拟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南园》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对偶作用:使表达更加充分明确;使音律抑扬顿挫,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律诗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多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文天祥《正气歌》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张良椎: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严将军:严颜在刘璋手下做将军,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其威武不屈,把他释放了。嵇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做侍中,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击贼笏: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设问、反问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设置悬念,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发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提出问题,但不需要解答,读者自然领会。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反问句,不问自明,强调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对比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伤田家》其中“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通感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春意闹”使视觉听觉相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的更生动
本文标题:诗歌专题复习之艺术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5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