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姓名:巩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徐向艺20060326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作者:巩震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6条)1.期刊论文王炜.WANGWei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长效激励机制的影响研究-中国经贸2008,(13)股权激励计划是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一项长效激励机制,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公众对其不甚了解,但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施行.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实施后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股权行权条件、长效激励机制设计和方式选择等所产生的影响.2.学位论文祝宪民经营者股票期权(ESO)——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005经营者股票期权(ESO)在国外已有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但ESO在中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虽然已有一些案例,但极不成熟,需要探索和创新。由于中外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不同,ESO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理论、法律、政策和案例,结合中国的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ESO。一、研究思路。首先,确定该文的研究对象,即经营者股票期权ESO(ExecutiveStockOptions)。有人把它译成“经营者股票期权”、“管理股权”,也称“期股”。该文之所以称之为经营者股票期权,是想强调它的对象是一个高级管理层,而不仅仅是首席执行官或者总经理;其次,确定该文的研究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即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相互联系、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法;中外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欧、美、日与中国ESO的机理和案例分析,比较各自的共同点和差异,得出中国ESO的思路和方案;再次,确定该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即按照概括论述→理论分析→概念、范围和机理研究→中外比较分析→中国典型案例解剖→ESO设计和创新研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研究框架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以容纳该文的内容。总之,从对ESO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入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中外比较、举案说理、实证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ESO进行全面系统而又突出重点的研究,即突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一套在中国推行ESO的理论依据、实施条件和环境、方案设计要点及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更加强化了对中国ESO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力求在这两个方面有所创新。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方面,即ESO的理论分析;ESO的概念和机理研究;中外ESO比较研究;中国典型案例解剖;中国企业ESO的设计和创新;中国企业ESO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但重点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ESO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一是突出对ESO的理论分析,如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经济价值的论述,概括了威廉·配第、亚当·期密和E·恩格尔等古典经济学家的有关思想;再如,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详细论述了从科斯到张五常,再从马歇尔、熊彼特到舒尔茨、杨小凯等20多位经济学家的有关理论和思想,使这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成为该文的重要支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企业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该文新的支撑点,如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地位、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人力资本的层次、定价等为该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文特别提出了在现代社会和企业中拓展马克思价值论的六个新观点,成为该文的理论创新之处。二是突出了对ESO的实证研究,如关于ESO的机理和应用问题的论述,它包括ESO的功能、效果、机制、优劣分析、实施条件和要素构成等。通过对中外ESO比较分析和对中国北京、武汉和上海三种不同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化了对ESO在中国的实施条件和构成要素的认识;通过对中国ESO设计和操作实务以及在现实中ESO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更加细化和深化了对中国ESO的实证分析。该文还特别提出了ESO实操过程中的难点和设计创新问题、如期权定性和界定问题、实施期权企业的条件问题、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原则问题、实施股票期权的主体问题、期权的数量确定问题以及非上市国有企业期权计划的创新设计等。三、研究创新。该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对马克思的价值论中C+V+M商品价值三分法中的M的占有权和分配权重新认识,并提出了六个新观点,①C+V+M的划分方法不符合现代经济现实,M必须重新分割,从中扣除用于补偿生产、研发、营销、管理以及资本使用等各项费用之后,最终的余额才归企业所有者占有的企业真正的增值,即净剩余。②在马克思C+V+M三分法中,M归资本独占,在现代企业中净剩余改由资本和劳动分享,如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劳动分享形式。③净剩余由资本独占转变为多元主体分享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净剩余的分配走向社会化。④净剩余分享的多元化是在现实社会中各分享主体博奕互动过程。⑤在中国不管是国有、私有企业,还是公众共有经济都将逐步走向净剩余分享制。⑥净剩余分享制意味着资本收入的长期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二是实证研究创新。该文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国有企业期股激励的创新设计,与现有的期股激励相比该种设计有两大优点:①具有杠杆效应,可成倍放大激励强度,高级管理人员承担一定的风险;②可用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代替股票作为激励的基础,使期股激励更加科学和简便。实证研究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创新:如期股激励合约的标的物、价值、数量、成交价、交割和投机行为的预防等。二是操作创新:如激励工作小组、设计和竞买低价的确定、竞买和中标签约、合约浮动盈亏的监控、高管人员的流动、期股合约的结算及效果评价等项内容。3.期刊论文李应贤.李岗岭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进行正确决策、防止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制度保障.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地向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努力,但在民主管理、股权配置、激励监督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4.学位论文郝芳丽我国保险公司治理机制及治理实践研究2009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保险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截至2007年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2007年,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033.4亿元,同比增长24.7%,增幅较上年上升10.31个百分点。2007年保费规模是2000年的4.4倍。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固然可喜,但是保险业作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也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急速推进而又不成熟的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出现了问题,其中新华人寿的内部人控制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保险公司治理问题开始引起保险学者、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公司治理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司兼并浪潮而兴起。而20世纪90末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人们认识到金融系统安全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机构设置,明确各机构的权责分配,形成三者之间有效的约束与权力制衡。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更多依赖于公司外部市场的间接调节,即以公司股票价格、证券市场的收购机制等形式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然而保险公司在经营目标、产品、资本结构以及政府监管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保险公司的治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对保险公司治理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保险业出现了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并存的混合股权结构,多种股权性质并存的公司结构不仅促进了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推动了公司治理的改进和优化,尤其是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的改制和境内外上市为我国保险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和压力。这十多年来,我国保险公司治理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06年,保监会颁布了一系列的监管规定来加强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足见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视程度。但是也应该承认我国保险公司治理还是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国有保险公司国有股占比过高,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问题严重:董事会形似而神不似,独立董事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应代股东进行监督的监事会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另外,外部的治理机制也很不成熟,未能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面对中国保险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外部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我国保险公司治理的建议。首先,可以通过引进多元化的股东、改善股权的集中度以及增加管理股权来改善股权结构;其次,从建立董事会的绩效评价制度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两方面来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再者,可以提高监事的素质,细化监事的权利和责任,促进监事会职能的发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培育外部治理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强利益相关者和精算师作用的发挥来改善我国保险公司的治理状况。5.期刊论文张晓琴.刘莉.ZHANGXiao-qin.LIULi公司治理结构探微-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科学涵义,指出了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公司的政治结构管理与经济结构管理、股权结构、建设公司治理的组织机构及其制度基础、约束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寻求公司的治理结构基元和变元,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6.期刊论文何凡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本文以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提高激励股权数量的意愿可能诱发股权激励实施前严重的盈余管理;股权激励模式会对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实行业绩股票模式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实行非业绩股票模式时的盈余管理更加严重;行权时长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性质也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99975823-c501-4b80-be35-9df9004a72a2下载时间:2010年9月22日
本文标题:中国上市公司管理股权激励机制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