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儿童在博弈游戏中的公平行为与其心理理论的关系报告人:某某申请学位:心理学硕士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某某报告时间:2010年12月30日某某大学研究生部制表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80年代以后,心理理论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受到心理学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就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综合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的探讨多是基于学前儿童(3-5岁)。其中的研究包括了采取一级信念任务测查心理理论能力的状况;心理理论与其它心理现象,如语言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心理理论的发展、规律、结构机制等有一定的了解。除了一级错误信念水平外,随着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还会出现嵌套性认知,即深层次的心理理论理解---二级错误信念水平。但是对儿童二级错误信念的研究多是在能力测评方面,或少部分探讨了与某些社会认知行为的关系,没有如研究一级错误信念般,结合语言能力、情绪理解能力等心理现象进行讨论研究。从对心理现象发展的研究方法上考虑,并结合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点,有必要基于中国本土化背景,全面分析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状况,分析心理理论的两级水平,以对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规律、结构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儿童在社会发展中个体社会化发展对其一生都会存在重要影响,对儿童经济社会化过程中对资源的公平分配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了解有助于对其未来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并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拥有较成熟的心理理论,还可促进儿童的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需要的。儿童若具有相应的关于心理的知识,就可使他们初步地观察刺激和行为,进行行为倾向、心理状态或心理特质的正确归因,并预测将来的行为。儿童若提高了对相互矛盾的心理表征的认识水平,就可以理解看法、偏见、信念、欺骗、争执、印象、反语、讽刺、错误观念和解释等概念的含义,并且认识到,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持有不同的表征,因此每个人自己也就可能持有错误信念,即自己关于某事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发展的规律指导、促进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进而指导日常认知与社会行为,以及帮助特殊个体,如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目前国内外博弈实验研究大多关注成人,探查儿童经济活动中行为发展的研究非常有限。有学者提出经济研究中提出像愤怒,内疚及其他的道德情绪可能是人们互惠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使人们心甘情愿的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在分配2有限资源时能考虑到他人的想法和利益。在心理学和经济学两者近来的实证研究中,都挑战了是西方经济学者提出来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些研究提出即使在例如独裁者博弈这样的情景中即个体自私的行为也不会带来任何消极后果的时候,个体也不会如经济人假设那样表现出来完全以自己利益为目标,而是会表现出适当的利他行为。那么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是否在个体做出分配行为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博弈实验中儿童的分配行为和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探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博弈实验的研究提供了更宽泛的理论依据。心理理论的研究是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元认知之后,又一个研究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崭新角度和范式。因此,关于心理理论的研究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对于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的探讨更能够在深层意义上揭示儿童心理理论或社会认知发展的本质。本研究拟采取幼儿园儿童为被试,分析了心理理论的特点,对于分析整个人生阶段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进行补充,并且分析了博弈实验中儿童的分配决策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拓宽了心理理论的研究范畴,对心理理论的毕生研究及其与儿童在做出分配决策时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对心理理论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注:可用A4纸加附页3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一)博弈及心理理论的界定1核心概念的界定1.1博弈实验的界定:博弈(gameplaying)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决策博弈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手段之一(Kahneman&Tversky,1982;Hedden&Zhang,2002;Camerer,2003)。在博弈中博弈者通常会猜测对手会做什么,从而帮助自己做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猜测是交互的,因为对手也会猜测你将会做什么,直到交互的一致性反应达到“一个平衡”为止,此次博弈才算结束。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的类型分为: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完全信息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静态博弈、动态博弈,等等。博弈的要素包括:(1)决策人或提议者:在博弈中率先做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2)对抗者或响应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做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3)局中人(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多人博弈”。(4)策略(strategies):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局中人都总共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5)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局中人在一局4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6)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决策有先后之分,且一个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就出现了次序问题;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7)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独裁者博弈(DictatorGames,简记为DG)是对最后通牒博弈进行修改,取消响应者对提议者(分配者)所提要求的否决权,那么,这个分配者就可以被叫作“独裁者”。这种严格不平等条件下的谈判博弈被称为“独裁者博弈”。在这里,响应者没有拒绝的选择,主要是考察提议者(独裁者)如何分配。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Games,简称UG)是一个极度简化的博弈模型:一个提议者和一个回应者就交易中的m元收益价值进行讨价还价。提议者出价x元(0<x≤m)给回应者,留给自己m-x元。回应者接受,则回应者得到x元而提议者得到m-x元。回应者拒绝,则双方什么都得不到。对于最后通牒博弈,如果提议者和回应者都是完全理性的,则当提议者出价给x元回应者而留下m-x元给自己时,回应者将选择接受,因为选择接受能够得到x元,选择拒绝则什么都得不到,能够得到x元比什么都得不到要好。提议者知道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考虑,不论出价多少回应者都将接受,提议者则出价x就会尽量的少,而使自己所得利益m-x达到最大。博弈实验中的分配行为即在博弈实验中作为提议者的一方愿意将收益(如金钱、代币、文具等)分配给回应者的份额。1.2心理理论的界定:“心理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Premark&Woodruff于1978年在《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所谓一个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我们指的是这一个体能将心理状态加于自己及他人。一个这样的推理系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理论,首先因为这种状态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其次,因为这个系统需要预测能5力,特别是对其他有机体行为预测能力的支持”(Premark&Woodruff,1978,p.515)。此后,发展心理学家采纳并发展了这一观点,“心理理论”一词本身的涵义也随之更加丰富。目前,对心理理论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指,心理理论包括对他人信念、意图、愿望和情绪等心理状态的认知,通常采用错误信念任务(Wimmer&Perner,1983;Sullivanetal.1994;方富熹等,2009)作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指标。一般4~5岁儿童能够通过一级错误信念而3岁儿童不能,6~8岁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Wellman&Liu,2004;张文新,2004;王彦,苏彦捷,2008)目前,对于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已取得公认,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但研究者们同时又认为,人们的心理理论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而是一个非正式的日常理论,是一个“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所以常常把这种心理特点称为常识心理学或朴素心理理论(Henry&Susan,199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2.1有关心理学的博弈实验研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特别是研究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卡尼曼在不断修正“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的过程中,看到了经济理性这一前提的缺陷,也就发现了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由此正式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目前国内对基于博弈进行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数量并不是很多,当前国内在博弈实验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上,主要集中于研究在博弈实验中影响儿童的分配行为的决策情景和在经济博弈中儿童的信任的发展及对在博弈游戏中儿童所表现的公平行为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也有学者基于博弈论的矩阵博弈范式对大学生诚信、就业选择时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行为等进行研究。另外也有学者将博弈论与道德风险、道德本质等结合在一起对其关系进行了研究(陆劲松2010)。国内有学者曾利用博弈问题探查了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与社交策略,该研究显示经济学博弈问题可以作为儿童社会化的较好测量工具(穆岩,苏彦捷,2005)。6有关学者研究探查了中国文化下小学三、六年级、初二、大学一年级四个年龄组学生在最后通牒(UG)和独裁者博弈(DG)中的经济决策行为发展。研究同时比较了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差异。儿童在两个博弈中的提议金额都显示出公平和分享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在UG和随后进行的DG中的提议分配金额呈减少趋势。这个发现与以往国外研究结果明显不同。两个博弈的顺序对UG没有影响,但对DG有影响;儿童的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结果没有显示显著差异(朱莉琪,皇甫刚,M.Keller,牟毅,陈单枝等,2010)。郑璞、俞国良、郑友富(2010)等研究了利用信任游戏考察242位小学3~6年级儿童在经济活动中信任的发展状况,其研究结果表明:(1)在游戏中,儿童信任的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儿童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五六年级儿童信任水平逐渐增高;(2)在代表群体做出决策的情境下,儿童表现出比个体情境下更高的信任水平;(3)经济活动中儿童的信任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女生。博弈范式的引入则为研究儿童的公平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角度。该文主要介绍了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
本文标题:心理学开题报告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6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