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循环》教学设计地理组李春【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解读课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这个知识点浅显易懂,目的是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紧紧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进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等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4、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并且了解了关于水圈的知识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难以理解的知识: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二、设计思路基于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备课整体思路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活动把握重点和处理难点。老师合理创设情境,为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解惑。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一)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重点处理:1、模拟水循环实验。实验本身只能表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而不能反映水循环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设置问题将实验与过程结合,帮助学生探究水循环的原理。2、绘制水循环图。在理解上一试验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再请学生利用事物投影展示并说明,最后教师边绘制边小结,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二)对“水循环的意义”的难点处理:1、活动“小水滴的旅程”。利用水循环过程图说明小水滴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帮助学生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促使了陆地水体的更新。2、景观图片。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或文字、数字资料,如水循环运动对地表面貌的塑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图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3、案例研究。通过对黄河断流的案例研究,使学生加深对水循环意义的理解。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水为生命之源,保护水源就是在拯救生命。[投影显示]资料一:“世界水日”的来历资料二: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列举生活中水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有关水循环的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利用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教学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体的存在形态和水圈的构成1.提问:水圈的组成和特点。2.提问: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这些水体在地球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3.讲解水资源的概念。回忆回答读图:地图册分析:我们经常使用的水资源1.巩固旧知识2.培养学生读文字材料和读图能力。3.通过具体数字,进一步明确淡水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4.为后面“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知识的学习作铺垫。陆地水1.指导学生读图(地图册,陆地水的构成)2.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河流补给所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涉及到的水体类型,以及河流水位和湖泊水位之间的联系。3.多媒体投影:枯水期和丰水期时的水位变化图。过渡李白曾写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到海的水真的不会再回来了吗?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水循环的过程1.简单说明水循环试验。2.根据试验提问:1)用塑料薄膜罩住一个花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薄膜上有水珠产生2)塑料膜内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3)B实验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种环境?4)通过实验,你认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哪里?5)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能到达陆地上吗?通过什么环节?6)海洋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海洋的水量会不断减少吗?3.要求学生试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说明其主要环节。3.板图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并强调海陆间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4.提问1)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主要依赖哪种水循环?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并回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展示、说明思考回答1.通过对实验内容和结果的层层设问,加强对水循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2.通过动手绘图,强化了对水循环三种主要类型的简单区别以及对海陆间循环主要环节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3.知识落实,理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与环节。2)是谁给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活动“小水滴”的旅程。利用水循环过程图说明小水滴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2.多媒体展示景观图片:黄河三角洲景观、黄土高原地貌、江汉平原、海岸地貌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并表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解释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1.通过景观图片的展示与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具体、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教师在进行材料分析的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案例:黄河下游断流现象。结合教教材“活动”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下游断流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和人类如何有效地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过程。2.提问:1)通过以上案例说明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个环节?2)人类如何做才能对水循环施以积极的影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教材“活动”中的相关问题。针对水循环各个环节,思考并列举水循环的现实意义1.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2.通过分析黄河下游断流,对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危机意识和科学干预水循环过程的意识有重要作用。3.联系实际真实地感受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且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界规律。小结略课堂反馈1)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是:1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_.(2)图中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_,该循环发生的领域是______和______之间。布置作业完成练习。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湖海洋二、水循环的意义
本文标题:《水循环》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7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