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堂同步训练卷二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化学(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Al27S32Cl35.5K39Cu64Ba137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黑影……”在这段美文中包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B.“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成分和这种薄雾的成分相同C.薄雾中的微粒直径大约是2.5pMD.月光通过薄雾产生了丁达尔效应【答案】D【解析】A项、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汽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故A错误;B项、孤烟是固体小颗粒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与薄雾的成分不相同,故B错误;C项、薄雾是气溶胶,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2.5pM远大于胶体粒子的直径,故C错误;D项、薄雾是气溶胶,月光通过时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故选D。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C60、液氯是单质,干冰是化合物,NO2是酸性氧化物B.胆矾、铝热剂、漂白粉、福尔马林都是混合物C.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都包括化学变化D.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三元弱酸【答案】C【解析】A.NO2和碱反应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B.胆矾是纯净物,铝热剂、漂白粉、福尔马林都是混合物,故B错误;C.煤的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煤的气化是让煤在高温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煤的液化是利用煤制取甲醇的反应,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中存在I-氧化为I2,故均为化学变化,故C正确;D.NaH2PO2是正盐,说明H3PO2属于一元酸;NaH2PO2的水溶液呈碱性,说明H2PO2-在水溶液中能水解,即H3PO2属于弱酸,故D错误;故答案为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溶液B.将1L2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的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C.纳米粒子的大小与胶体粒子相当,但纳米粒子的体系不一定是胶体D.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制得Fe(OH)3胶体【答案】C【解析】A项、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nm,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A错误;B项、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故将1L2mo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小于2NA,故B错误;C项、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与纳米级粒子的尺寸相当,纳米级粒子分散在分散剂中才能形成胶体,故C正确;D项、制备Fe(OH)3胶体时,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入沸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水中,加热直到得到红褐色液体,不能直接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故D错误;故选C。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离子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共价化合物一定是弱电解质②电解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③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氢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④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一定导电,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一定不导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答案】D【解析】①共价化合物中HCl等也是强电解质,①错误;②H2SO4也是电解质,但是不是离子化合物,②错误;③氢化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H,是离子化合物③错误;④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可以导电,而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能电离,不导电,④正确;综上只有④正确,本题答案选D。5.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答案】D【解析】A.诗句描述的没有涉及到化学反应,故A错误;B.沙里淘金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反应,故B错误;C.诗句中涉及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D.爆竹爆炸过程中,火药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故选D。6.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碱性溶液中:CO32﹣、K+、S2﹣、Na+B.在碱性溶液中:NO3﹣、Mg2+、Na+、SO42﹣C.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中:NH4+、HCO3﹣、C1﹣、K+D.无色溶液中:Na+、Cu2+、Cl-、NO3-【答案】A【解析】A.在碱性溶液中:OH-与CO32﹣、K+、S2﹣、Na+不能反应,可以大量共存,A正确;B.在碱性溶液中:OH-与Mg2+生成白色沉淀,B错误;C.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显酸性,在酸性溶液中:H+、HCO3﹣会发生反应转化为CO2和水,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D.Cu2+的水溶液显蓝色,在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A。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CO2−3+2H+=CO2↑+H2OB.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Ba2++OH-+H++SO2−4=BaSO4↓+H2OC.向三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氨水:Fe3++3OH-=Fe(OH)3↓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2H+=H2O【答案】A【解析】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CO2−3+2H+=CO2↑+H2O,故A正确;B.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Ba2++2OH-+2H++SO2−4=BaSO4↓+2H2O,故B错误;C.向三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氨水:Fe3++3NH3·H2O=Fe(OH)3↓+3NH+4,故C错误;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CuO+2H+=H2O+Cu2+,D错误;答案:A。8.某试样含有的阳离子为NH4+、Ag+、Ba2+、Cu2+、Fe2+中的若干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注:①CuS为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②气体A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Fe(OH)3是红褐色沉淀A.沉淀A为BaSO4B.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的反应:2Fe2++H2O2+2H+=2Fe3++2H2OC.加入氨水-氯化铵溶液可使Fe3+沉淀完全,而Cu2+不形成沉淀D.试样中一定含NH4+、Ba2+、Cu2+、Fe2+,一定不含Ag+【答案】D【解析】将试样溶于盐酸,得到溶液A,没有难溶物,所以试样中不存在银离子,向溶液A中加入硫酸,得到白色沉淀A,说明试样中含有钡离,向滤液B中加入强氧化剂(过氧化氢)和氨水-氯化铵溶液,得到红褐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后沉淀下来,向溶液中加入硫化物,得到黑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存在二价铜离子,加入碱液并加热,出现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存在铵根离子。A.沉淀A为BaSO4,A选项正确;B.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发生的反应:2Fe2++H2O2+2H+=2Fe3++2H2O,B选项正确;C.在pH为3左右时,铁离子即可完全沉淀,而铜离子在pH为4.4左右才开始沉淀,所以加入氨水-氯化铵溶液可调节pH,使Fe3+沉淀完全,而Cu2+不形成沉淀,C选项正确;D.因为流程中加入了氯化铵,无法确定原溶液是否有铵根离子存在,故D选项错误;故答案选D。9.由二氧化硅制高纯硅的流程如下,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SiHCl3摩尔质量为135.5gB.H2和HCl均可循环利用C.SiO2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D.①②③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A.SiHCl3摩尔质量为135.5g/mol,故A错误;B.由生产高纯硅的流程示意图可知,H2和HCl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所以可重复利用的物质是H2和HCl,故B正确;C.SiO2是原子晶体,硬度大、熔点高,故C正确;D.反应①为SiO2+2C=====高温Si+2CO↑,反应②Si(粗)+3HCl====△SiHCl3+H2,反应③SiHCl3+H2=====高温Si(粗)+3HCl,三个方程式中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答案选A。10.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B.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Ba2++SO2−4=BaSO4↓C.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OH−+CO2=HCO−3D.在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Ca2++HCO−3+OH−=CaCO3↓+H2O【答案】C【解析】A.电子得失不守恒,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故A错误;B.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漏掉一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2−4=BaSO4↓+2H2O,故B错误;C.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钙和水,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OH−+CO2=HCO−3,故C正确;D.在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a2++2HCO−3+2OH−=CaCO3↓+CO2−3+2H2O,故D错误;故答案为C。11.已知30mL浓度为0.5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50mL浓度为0.1mol·L−1的KRO4溶液完全反应转化为Na2SO4。则R元素在产物中的化合价是A.+1B.+2C.+3D.+4【答案】A【解析】设R元素在产物中的化合价为X价;S元素化合价从+4升高到+6价,R元素化合价从+7价降到X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数相等列等式:0.5mol/L×30×10−3L×2=0.1mol/L×50×10-3L×(7-X),得X=1;答案:A。12.工业制备高铁酸钾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3ClO-+4OH-====△2FeO2−4+3Cl-+5H2O。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FeO2−4中铁显+3价B.ClO-发生还原反应C.Fe(OH)3是氧化剂D.ClO-失去电子【答案】B【解析】A.FeO2−4中铁显+6价,故A错误;B.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中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正确;C.Fe(OH)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由正三价升高到正六价,失电子,是还原剂,故C错误;D.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中降低得电子,故D错误;正确答案:B。13.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D.若生成2.24LCO2,则转移0.8mol电子【答案】D【解析】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其反应方程式为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反应在S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2价,S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2价,以此来解答。A.S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不选A;B.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中,Na2S为还原剂,SO2为氧化剂,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不选B;C.根据方程式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可知,每吸收4m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堂同步训练卷二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19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