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0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解析
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0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高考全国统一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潘思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C.1787年的美国联邦政府D.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答案】C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关键是明确本题的问题关键所在。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这些政府和所颁布的法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明确宪法颁布是优先于政府还是晚于政府。只要弄清楚这一点,解答本题便十分简单。2.(湖南省怀化市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冲刺文综历史试题)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第一幅图描绘的是1949年开始出现的政协会议,第二幅图是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第三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纪念标志,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所以它们依次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这说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故选C。3.(2017届江苏省联盟大联考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卷)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答案】B考点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01.(陕西省榆林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宪法”是指1954年宪法。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所决定的,而1954年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还没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故A项正确,CD项错误;B项是1954年建立的,制定这部宪法。02.(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下列制度设计中,集中体现毛泽东的论述的是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村民委员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解析】“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体现的是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实行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论述。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集中体现”,排除ABC项。点睛: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由人大产生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分别掌握行政权和司法权,并且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强调议、行等全部国家权力通过合一于人大,最终合一于人民;又注意议、行在具体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相对独立。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题干“集中体现”的要求。03.(河南省2017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对该报刊(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B.大众传媒成为党派斗争的阵地C.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D.体育改革转变为一场政治革命【答案】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图示信息“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化”的意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考点三:“文化大革命”01.(2017届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卷)袁隆平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时树立了“让普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肚子”的梦想,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让这一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籼型杂交水稻诞生的那一年A.安徽凤阳开始实行“包产到户”B.中国重返联合国C.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D.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答案】C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文革时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都没有按时召开,197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呈停顿状态,C项时间与材料时间一致,正确;包产到户也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最先开始实行,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69年北京地铁建成开始运营通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所以选C02.(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港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A.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C.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D.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A03.(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三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二“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对于第二小问则需要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即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史料得出;对于第三小问中考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考点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01.(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二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最后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卷)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答案】D02.(江西省2017届高三调研考试(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这主要表明我国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提高
本文标题:专题0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2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