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解析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01.(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02.(陕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第十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罗曼诺夫王朝的被推翻B.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答案】D点睛:注意题目中的“1917年3月至11月”这个时间。0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C.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答案】B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04.(天津市和平区2018届三模文综历史试题)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A.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B.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二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故B项与材料不符,错误。材料强调二月革命的意义,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D项错误。考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01.(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答案】D02.(湖北省黄冈中学2018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A.取消自由贸易B.允许利用外资C.建立集体农庄D.实施五年计划【答案】B【解析】从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实施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做法,是1928年开始的的内容,排除;建立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C;允许利用外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0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直到叶利钦对斯大林的评价,都极力贬低斯大林,甚至恶毒谩骂斯大林。相反,英国首相丘吉尔却称赞斯大林“是个卓越的人物,令我们残酷的时代敬仰,他在其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A.以历史亲历者的标准来衡量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C.重视当事人所处的历史条件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答案】C0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的数据对比,由此可知播种机收割机牲畜集体农主2.2台/100俄亩2.07台/100俄亩13.8头/100俄亩个体小农0.3台/100俄亩0.6台/100俄亩17头/100俄亩A.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当时俄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C.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D.集体农庄经济中在农业中占优势【全国百强校】【答案】D【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927年前后集体农庄在播种机和收割机的拥有数量方面具有优势,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水平更高,从而为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实现”;农业集体化刚刚开始,从数据不能看出“效果显著”,故C项排除。05.(名校联盟2018年高考第二次适应与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A.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B.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C.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D.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答案】D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考点三:“斯大林模式”0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12)12.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02.(2018年江苏单科历史18)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这就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此时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根本上突破”一说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0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B.苏联斯大林模式C.美国罗斯福新政D.中国的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了资本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复杂属性”,故ACD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姓“社”的,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04.(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B.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C.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工业化方针提出使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B05.(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私人土地只占耕地总面积的3%-5%,却生产了25%-30%的苏联农产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A.鼓励私人农场发展B.集体农庄生产效率较低C.忽视农业重视工业D.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答案】B【解析】20世纪30年代苏联正逐步建立苏联模式,在农业方面是建立集体农庄,但是由于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所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打击了,与此同时,还没有加入集体农庄的私人土地上,其产量却远远高于集体农庄,故可以证明当时的集体农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私人农场,故选B而排除A;题干中根本就没有提到工业的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当时虽然发生了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苏联不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排除D。考点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01.(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苏联作家爱伦堡在《解冻》(1954年发行)里中写到:“窗外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情景。寒冬终于站不住脚了。马路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到处在流水。……到解冻的时节了。”“解冻文学”的出现反映了A.对历史和现实弊端的批判B.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反思C.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D.对新经济政策的无比怀念【答案】A02.(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2.5模文综历史试题)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A.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B.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C.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D.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题干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联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0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8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
本文标题: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历史分项版汇编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2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