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3.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4.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5.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2-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6.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B.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7.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②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明朝对理论数学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阶段,但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C.表明古代数学发展面临严重危机D.推动了数学向纵深方向发展9.《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A.儒、道、法、墨B.道、儒、墨、法C.道、儒、法、墨D.道、墨、儒、法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A.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C.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11.“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3-12.《世界文明史》曾提到“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从中可以看出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A.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C.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D.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13.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A.文艺复兴B.新航路的开辟C.殖民扩张D.德意志的统一14.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集体的意志即公意(公共的利益),公意不能违反,“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公意至上,放弃个人自由具有专制主义倾向B.个体服从公意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体现C.卢梭的思想只能实现于小国寡民的国家D.这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说的鲜明体现15.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16.十七世纪,一群清教徒移民北美,他们的领袖约翰·温斯洛普说:“我们必须想到,我们要做山上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他们的后裔所建造的“山上之城”(出自《圣经》,意思是为万众敬仰)①以创立新制度、传播新文明为己任②以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为原则③以保障天赋人权为出发点④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描绘的理性王国为蓝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4-A.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B.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C.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D.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1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19.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1913年),通过“摩根体制”把美国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自己麾下,一批科学家为之所用,并曾以一己之力拯救1907年金融危机。华尔街有个说法:“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大企业时代到来导致金融危机B.垄断资本操控了政治生活C.摩根成为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D.垄断组织顺应了时代需求20.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国家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倍数4.232.62.2A.社会分化正在加速B.商业革命影响深刻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经济水平决定物价21.如图所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据此判断下图所列四个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A.英国中国美国德国B.德国英国美国中国C.美国中国德国英国D.英国德国美国中国-5-2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23.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24.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B.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25.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26.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27.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6-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28.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和参加的革命活动。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D.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9.1949年.《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等报道。据此可知此时A.中共已转入战略反攻B.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D.北平和平谈判已经开始30.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31.1919年,翻译家林纾在小说《妖梦》中,写阴曹地府中有一所“白话学堂”,其校内有“毙孔堂”,门上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这表明林舒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B.与传统文化决裂C.主张普及白话文D.反对文学革命中的激进倾向32.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的权力人大常委会名称行使时间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1983年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1993年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1994年-7-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2000年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D.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33.如果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1950—1959年、1960—1971年、1972—1977年、1978年以
本文标题: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3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