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平顶山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历史文化名村郏县临沣寨为例摘要:形成于历史年代,聚落环境、街巷风貌、民居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资源,既有旅游审美、乡村休闲和异质文化体验的景观价值,也有民俗文化、民居建筑、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价值。笔者以历史文化名村郏县临沣寨为例,于2010年7月6日—18日通过对其实地考察、调研,分析了古村落的选址、空间格局、文化特色,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合理的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并将其合理旅游开发。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临沣寨引言近年来,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日益为旅游者所青睐,成为都市人节假日旅游休闲的重要选择。那些旅游开发较早,街巷风貌、民居建筑、历史文脉和传统氛围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节假日里游人摩肩接踵。一批后续跟进的古村镇也纷纷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力图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古村镇的旅游价值已为人们所认知,但部分古村镇的开发也明显存在着盲目开发、过度开发、产品单调、项目同构等问题,同时在村民、村集体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旅游开发企业间也产生了各种理念冲突和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开发。为深入探讨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科学、有序、可持续开发的有效路径,笔者在网上收集了皖南宏村、苏南周庄、浙南苍坡村、湘北张谷英村等十几个旅游开发较早的著名古村镇,同时,借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实地调研了临沣寨这个开发刚刚起步的古村落。就目前而言,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原生态型开发、次生态型开发、博物馆式开发、文化移植型开发等多种表现形态,有政府主导型、项目公司型、经营权出让型、村民自发型等多种开发模式。开发起步较晚的古村落,有必要在汲取已有古村落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特点和本村落的资源特性,科学制定旅游开发的概念性规划,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综合开发模式,让旅游观光、乡村休闲和文化体验者能在古村落获得充分的消费满足,从而实现村落遗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双赢。在此,拟就我国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旅游开发等问题略作探讨,同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对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谈些粗浅的理解和看法。平顶山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调查区概况临沣寨位于平顶山市,郏县东南13公里的堂街镇,北纬33.53,东京113.18。东临紫云山,北临汝河,西临石河,古寨恰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平坦处,是中原地区代表性的古村落。它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属于河南典型的封建寨堡式村落,距今已有143年的历史了。其选址讲究,环境优美,村内具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当地传统文化独特,体现了河南风俗。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村落的传统特色景观主要有姓氏聚居文化、盐商文化、村落结构、寨墙、民居等组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空间序列。古老的村寨布局严谨,以“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朱镇府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保留完整。整个村落被一条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考察后赞不绝口,称其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参见郑东军、吕军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临沣寨探微》,《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2.临沣寨的开发与保护现状通过对临沣寨的为期十二天的实地考察、调研,笔者发现并总结临沣寨目前在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1保护中存在的问题2.1.1保护力量薄弱郏县文物管理所,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定编制2人,现有人员5人,负责临沣寨文物、博物工作。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也是保护中存在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2.1.2保护经费缺乏郏县财政仅是保障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的支出。每年有限的省级专项保护经费用在县级以上的文保单位保护维修上,亦是负重运行,在对古民居保护这块经费投入上心有余力不足。当前正在开发临沣寨相当艰巨,资金有限,工作进展缓慢。公益设施类古建筑保护更是不容乐观,民间自筹资金有限,专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当地村组、群众普遍存在着一种等要靠的心理,大量的古祠堂已漏烂严重,主体构架维修木构件缺乏。2.1.3古民居及其构件倒卖现象时有发生平顶山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随着古民居保护利用价值的增高,不少文物贩子窥探其经济价值,少数群众受经济利益诱惑,私自拆建,买卖古民居及其构件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受生活压力所迫,相当一部分古民居的可拆卸木雕构件,被低价出卖给文物贩子,给今后的维修恢复工作带来困难。2.1.4古民居的居住环境限制古民居的居住环境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理念,采光不好,阴暗潮湿等,大部分古民居的“三雕”构件,在文革期间被毁坏严重。木雕构件人物脸像普遍被砍受损,门楼上的砖雕保存完整的也较少。部分古民居墙体开裂、漏烂严重,有的已成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古民居无人居住,管理,有的仅是住着一两个老人,子女均另建新房,也有因家庭暂时经济困难,一家人仍挤住在内,还有兄弟多人继承无人管理的等等。2.1.5现代楼房对整体风貌造成的硬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往往就是那么几幢至十来幢的现代楼房破坏了整个村落的建筑风貌,有些古村落虽然60-80年代新建的房子居多,但建筑形式上仍沿袭传统的建筑特色,现代楼房的建设在农村里仍处于一种建设热潮中,且缺乏整体规划,布局混乱,夹杂在村落中,大煞风景,破坏了古村落原有风貌,这是一个致命的硬伤,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1.6古民居的消防安全亟待重视古民居构架主要以木构件为主,农村的生产生活,大部分采用的仍是烧柴做饭,碳木取暖,容易酿成火灾,大量的古建筑缺乏消防安全设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消防隐患。2.1.7农民的自身保护意识淡薄群众自身的保护意识不强,只看到近期利益,不愿意花钱去进行维修。部分群众自身经济乏力,亦无力进行维修。在不具备开发旅游前景的古村落,更多古民居面临的命运将是自然损毁和人为拆卖。2.2利用上存在的问题目前临沣寨开发旅游的状况仍处在初级阶段,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祁门虽靠近平顶山旅游风景区,但旅游业发展缓慢。①是旅游业发展滞后,属于小打小闹型,没能形成系列特色,发展前景不看好,投资商不敢投资。平顶山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②是缺乏资源整合规划,发展思路没有理清。宣传力度不够,无人知晓,游客人数稀少,投入不能产出。③是资源优势缺乏,缺乏竞争优势,吸引不了游客。2.3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其他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临沣寨古村落整体风貌和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在发展旅游方面其优势和潜力非常明显,但面临的困难也很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仅靠当地镇村组上力量太薄弱,尚未得到市、区和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临沣寨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均于此拍摄完成,这些对发展旅游都是非常有利的,但真正要利用起来,发挥其有利优势,还要靠市场化的运作。2.4临沣寨的保护临沣寨的综合价值是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保护规划、保护条例的制定以及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的实施与执行。临沣寨的保护同样应由有关专家学者、主管政府部门、村委会的共同合作和村民参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并严格贯彻实施。笔者针对临沣寨在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保护原则:2.4.1整体保护临沣寨的保护规划要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护临沣寨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对临沣寨的生态环境、村落景观、民居建筑、历史人文及民俗文化进行调查分析,实行分区、分等级的保护的方案。从宏观入手做好古村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按照整体保护、重点突出;保护为先,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维修及复建具有典型价值的民居和红石寨墙,修复红石条古街道、关帝庙、酒馆院、京货铺、局子(治安室)、朱氏祠堂、茶亭及义塾等建筑,复原古寨原貌。2.4.2特色保护保护临沣寨的特色信息。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保护。临沣寨的特色突出在民居的建筑材料样式和装饰,村落街道的形制和走向,古寨墙的形制和功能。在保护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不应放弃保护民风、民情、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保护了它的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最终决定一座古镇(古村)的个性或唯一性的,其实不一定是其古寨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它所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临沣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从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建档、展示和利用等方面出发形成一整套平顶山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科学的管理章程。2.4.3依法保护临沣寨的保护不是某个群体的主观保护,在保护中要杜绝地方主义、利益纠葛、长官意志和不现实的理想保护。要实现保护的客观化,有效地保护古村落,不仅要编制科学可行的保护规划,还要制定符合保护实际的保护条例。使古村落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保障保护规划的贯彻实施。2.4.4发展性保护古村落是农村社会发展和村民居住生活的载体,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保护古村落建筑及其环境的同时,应当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发展的观念为指导,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风貌及现实生活进行动态性保护。因此临沣寨的保护应坚持发展的原则,保护古村落,保护传承人,让居民在古村落的空间里持续生活发展。临沣寨的旅游开发3.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3.1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临沣寨存在与中国大多数历史文化古村落一样的问题:建筑年代久远失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混乱,生活环境低劣等.除此之外,临沣寨从明清到今天的几百年中,随时代的变迁走过了它的兴盛和没落,面对新一轮发展机遇,该寨现存的人居环境也面临着其种种矛盾.先人苦心经营的人居环境已被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所代替.具体阐述如下:3.1.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临沣寨居民,还是政府,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3.1.2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平顶山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临沣寨缺少可供居民逗留交往大场所.绿地不足,空间形象杂乱,缺乏个性.现有众多优秀的历史建筑也未能和丰富的空间环境相结合以形成完整形象.也就导致了其对游客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欠缺长久的吸引力。3.1.3住宅环境不佳,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以待提高.由于建造时间长久,当年建造的木结构或混合结构的房屋久经风雨到现在已变得屋基沉陷、墙体剥蚀、屋架松散.并且很多住户擅自对房屋布局的改变也影响了结构的安全,它们均须经过大修才可继续安全使用.何况当年在建造时并无现在生活所必须的一些基础设施.如健全的上下水、卫生间、电力、燃气、通讯等,现在即使对房屋进行改造也十分苦难.另外,根据课题组对住户的访问,发现现在这里的居民大多经济条件欠佳,对房屋改造的巨大费用难以承受.大部分街巷内部缺乏公共绿化空间,连停放非机动车的场地也不充足.街巷居民的生活水准较当今应有的居住标准有较大的差距。3.1.4该寨的交通该寨对外交通还算便利,但内部交通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该寨经济的发展,停车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3.1.5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古村落,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3.1.6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规划范围内,有几处已入册的文物保护建筑例如围墙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5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