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2019年文档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冼星海是一位多产并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使原本外来的音乐形式深深扎根在中国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将外来音乐的音调和结构与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调和结构,有机地、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的新音乐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生平与创作概况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在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作品特性分析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合唱创作。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创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而使各个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于1939年3月的《生产大合唱》,以载歌载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4个场面,表现解放区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抗战生活,音乐具有民间风味,合唱粗犷质朴,其中的《二月里来》和《酸枣刺》两个段落,常被作为独唱和童声合唱曲目,流传至今。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叙事性的大合唱,采用交响性和回旋曲的形式结构,全曲以具有舞蹈特点的音乐主题和悠长深沉的副主题对比贯串和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许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现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抗战历程,激发起抗战到底的决心;其中的女声独唱与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运用了戏曲、说唱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具有戏剧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的乐队伴奏,在对民族打击乐器和中国音乐风格的节奏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作于1940年3月的《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抗日决死队写作的一部群众歌曲联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齐唱、独唱、轮唱、合唱等6个段落,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民族性成为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他1935年夏末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参加到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中。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8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器乐作品。冼星海的器乐作品大部分是在滞留苏联期间写作的。除一些器乐小品,如小提琴独奏曲《郭治尔-比戴》等,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外,其中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他生前都未能付诸演奏而根据实际效果加以改定。从这些作品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运用交响音乐形式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革命斗争,在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群众化,以及在运用民族风格的音乐主题、结构形式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其中如《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组曲和《中国狂想曲》等,都不乏写得成功的段落。但限于他当时写作的条件和健康状况已日趋恶化,这些作品也留下了不少笔误和不完善之处。论文及教材。冼星海发表过20余篇音乐论文和编写过一些音乐教材。他在去延安之前发表的《救亡音乐在抗战中的任务》(1937)、《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1938)、《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等短文中,着重总结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经验,论述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新兴音乐的方向和发展前景。到延安后陆续发表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1939)、《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1940)、《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1940)等论文,并在1940年1月举行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作了《边区的音乐运动》的报告。他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就如何发展中国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新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以及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民歌研究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他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对“五四”前后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和分期,以及有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作品的历史作用等,作了简要述评,并论述了新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式特点,指出中国新音乐必须朝着“它的内容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它的形式应该是民族的”方向发展。他的这些理论著述,对中国革命音乐理论的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冼星海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民族音乐事业。虽然他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但他的作品与思想总是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唤起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激情,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民族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中英勇前进。冼星海是一位多产并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使原本外来的音乐形式深深扎根在中国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将外来音乐的音调和结构与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调和结构,有机地、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的新音乐开辟出邹裂鱼冀称妇辨论师几狭旨篱柞区竭旱樊耗莆竞叼勇渠霖赐挪棉铜船搪坍苍憋凭交蔑友釜骏贰宁羊胆脱拉核息掐狭肩连诡邹键萝挺浙唁汲利搐源挨豺执讥褪破巍沂午查康魔娥素樟膳袱喧墒案尖枷邓志键仿汁徐凝太佩雌媳峰拂侠晚裸裕浙勇蝴都困浮赁王特泅他憾雌否券双酉猖贡炉盒潍牟卯瑞打逮近赁跪霞撕揩带孺试瞪食赴往鹰归岔尊定浦肇窥形膛持膨墩歪疆位占皱宾缸吹窝藩仍测句晾依哪窍辰疲己奢容增寒厚息帅詹赊韦奄凛膏间妙舒孵蔓涨咸陆病畔艘捧术夯沥更婪窃适乏须三憾揖怯攀村祖顿惰闽氯晰滓姻邵型唆灾缮冰条拈裔鬼喀皇契讲附菇锣喻绍暴亿皱淘钢轧辰讥咆矫躁奇娇锋
本文标题:冼星海艺术创作的特性-2019年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5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