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新余市渝水区教师进修学校吴梅香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功底。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对英语初学者来说,教给他们: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联合国的日常工作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英国(England)、美国(America)、加拿大(Canada)、澳大利亚(Australia)和新西兰(NewZealand)等,共有近4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1人讲英语。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的国家有20多个,共计约8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5人中就有1人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全世界50%至60%的报刊杂志是用英语出版的;60%以上的广播节目是用英语播送的;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写信封地址的;85%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此外英语还是世界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里的常用交际语言。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2入,我们中国人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和外界沟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样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英语要先培养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快乐丰富的西方节日:复活节(EasterDay)在春分后的第一个满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耶稣复活的节日。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有着兔子会下蛋的传说。孩子们玩着寻找涂有颜料的复活蛋(Easteregg)的游戏。Halloween,万圣节(Hallowmas)前夕,10月31日,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jack-o-lantern),穿着奇装异服,戴着骨骼面具(mask),纵情玩闹。他们挨家挨户地转,嘴里说着“Trickortreat”,而后拿了糖果(Candy)和点心就走。4月1日愚人节(AprilFool),这一天大家在以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尽情玩闹,可以捉弄人。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加拿大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圣诞节(ChristmasDay),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SantaClaus)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ChristmasPresent),实际上是爸爸妈妈送的,把这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节日介绍给学生,自然就引起了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向往,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三、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法能力英语单词“I”在任何地方都大写,这与西方人自我意识强,处处把自己排第一位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3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而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or“No”,如Youarenotapupil,areyou?(你不是小学生,对吗?)Yes,Iam.(不,我是。)No,Iamnot.(是的,我不是.)初学者不了解这一点,很容易理解错。四、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如LastnightIwenttovisitJohntwice.(昨晚我去了两趟厕所。)如果不知道John是俚语,指代厕所,则很难正确翻译。如果你在阅读理解中看到高速公路上有一辆奔驰的小轿车上写着:“stolenfrom……Dealer”,你千万别翻译成这部车是偷来的,而是指这部从……Dealer那儿买来的车,价格低廉,便宜得象偷来的一样。这是一种美式幽默广告手法,吸引顾客去……Dealer那儿买车。五、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记单词如万圣节(Hallowmas)、圣诞节(ChristmasDay)单词都比较长,不好记。如果教师讲一讲文化背景,如万圣节化装舞会,南瓜灯,圣诞节的圣诞树,圣诞老人送礼物等,则能引起学生兴趣,变学英语为快乐学习,有助于记住这些单词。如一周的每一天,Sunday(星期日)太阳神之日,它是从Sun’sday演变而来的,其意为“日神之日”。Monday(星期一)月亮神之日,它是从Moon’sday演变来的,意为“月神之日”。Tuesday(星期二)战神之日,它是从Tiw’sday演变来的,意为“战神之日”。Wednesday(星期三)是由Woden’sday演变来的。传说Woden是战神Tiw的父亲,他是掌管文化、4艺术、战争、死亡之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用其名字命名Wednesday.Thursday(星期四)雷神之日。它是由Thor’sday演变而来的。北欧神话里,传说Thor是掌管雷电的神。Friday(星期五)在古英语里,是以Frigg(掌握婚姻的女神)的名字命名的,意即thedayofFrigg.Saturday(星期六)农神之日。根据农神的名字Saturn而得名。这样就把一星期的每一天在愉快的学习中就记住了。六、学习英语文化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youhad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向英美人“Whereareyougoing?”“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Howmuchdoyouearnamonth?”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要注意以下几点:不问对方收入(income)、不问体重(weight)、不问年龄(age)、不问宗教信仰(religion)、不问婚姻状况(marriage)、不问“去哪儿”(where)、不问“吃了吗?”(meal),不问财产状况、服饰价格等。而“Hello.”“Howareyou?”“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It’safineday,isn’tit?”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如“老李”、“老爷爷”、“老奶奶”等。而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中国如果年青人扶老人过马路则会当作“活雷锋”,而西方则不是这样。有位中国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这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5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people),而是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中国人很少当面把礼物打开,而西方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Thankyou.It’ssocute.Ilikeitverymuch.”介绍时要先把男性介绍给女性,先把年少者介绍给年长者,先把地位低微者介绍给地位高的一方。应避免在引见时只介绍名而不介绍姓,这种介绍,不仅会引起混淆,甚至带有一些侮辱性,好象被介绍人的姓氏不屑一顾。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也有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龙”,称有出息的人为“人中之龙”,而西方人视龙为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如“Mickymouse”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物,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美国的国鸟(Nationalbird)就是一种叫白头海滩的秃鹰,是美国的象征,它不仅出现在美国国徽上,也出现在美国及其他旗帜及硬币上。西方人忌用“13”这个数字,认为“13”是个不幸的数字,视它为“不6幸”的象征。如果你的外籍教师过生日,你买十三枝玫瑰花送去是不会受欢迎的。如果你的外籍教师在校运会上刚获得教师组长跑冠军,你碰到他高兴地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形手势,手心朝内,以此表示胜利,老外会很吃惊甚至不悦。正确的手势应是手心朝外,手背朝内。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西方文化,就很难和英美等讲英语的人进行交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英语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参考文献:[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年。[2]程世英《English背景知识ABC》、《卡通英语大王》,2005年7-8月。[3]崔明《Holiday》、《卡通英语大王》,2005年第5期第8页。[4]刘会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5]胡蓉、郭振海、《星期趣味多》、《卡通英语大王》,2004年第6期第7页。[6]吴洪英《形形色色的礼仪与禁忌》,中央民族出版社。星沙英语网
本文标题: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6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