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肺复苏术CPR苏州最美白衣天使最美的护士CPR(心肺复苏术):通常指联合运用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两种方法,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急救方法。据研究,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有50%左右发生在事故的瞬间,约35%发生在伤害后1-2小时内。•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心脑血管意外大多发生在院外。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80%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主动脉疾病心肌病其它心内膜疾病心脏肿瘤非心血管病意外事件严重休克药物性恶性心律失常其它中毒酸碱、电解质失衡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稳定人,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以外,没有医护人员参与抢救。猝死人员有35–40%如经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一旦呼吸心跳停止……18秒后脑缺氧30秒后昏迷60秒后脑细胞开始死亡6分钟后全部脑细胞死亡时间就是生命2004年10月17“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2人猝死,图为北京交大的学生刘红斌。警察面大学生猝死时的无奈与无助。生命之痛……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等待医护人员到现场抢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第一目击者(救援者)•第一目击者≠第一个看见的人•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平时参加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证书,在事发现场利用所学的救护知识、技能救助病人的人。•原有步骤修改后的步骤•A.气道开放。C.胸部按压。•B.人工呼吸。A.气道开放。•C.胸部按压。B.人工呼吸。“A-B-C”to“C-A-B”理由(原因):1.绝大多数成人心脏骤停是由于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大部分幸存者也是这两种突发事件,因此尽早胸部按压与尽早除颤是合理的2.胸部按压常常由于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而被延迟,有时由于寻找隔离膜或其他呼吸器械而更加延迟;A-B-C程序中的通气,是造成旁观者不参与现场CPR的重要原因之一3.接近一半的复苏由目击者开始的,修改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开始复苏,也有利于电话指导4.先进行心胸外按压,通气只会延迟18秒或者更少除颤仪的使用电量选择成人(≥8岁):单向波:一直使用360J直线双向波:120J(首次)方形双向波:150-200J(首次)儿童或婴儿第一次:2J/kg第二次以后:至少4J/kg或更高(但不超过10J/kg或成人剂量)在进行除颤之前,应先在两块电极板上涂抹导电膏或将盐水纱布(绝对不能用酒精)放于患者胸壁上。除颤电极板的放置位置•一个电极板放置在左侧第五肋间与腋中线交界处,另一电极板放置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CPR和除颤何为先?–有除颤仪时,任何人目击成人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除颤。–当有两人参与抢救时,1人实施CPR直至除颤仪到位、电极连接完毕并分析心律。–目击儿童突然意识丧失,应立即电话求救,然后实施CPR,尽快应用除颤仪。–对于未目击的意识丧失的儿童,使用除颤仪前,施救者应给予5个周期(约2分钟)的CPR。–当急救人员到达院外猝死现场,在检查心电图和除颤前应给予5个周期(约2分钟)的CPR。–当急救人员接到求救电话到达现场时间4-5分钟时,除颤前行5个周期的CPR。除颤注意点:•电击后立即重新进行CPR•急救者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搏动或脉搏而应重新进行CPR,•先行胸外按压,首先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再心搏检查。•1.判断意识•2.迅速呼救•3.摆放体位•4.胸外按压•5.打开气道•6.人工呼吸救护步骤1.判断意识呼吸心跳骤停的表现•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呼吸停止意识判断方法—轻拍肩膀!大声呼唤!观察伤病员反应•1)如果有说话、睁眼、活动等反应,则意识存在,继续检查其他情况。•2)如果没有任何反应,则为意识消失,立即进入下一步。2.呼救“来人啊!”救命“120”专线观察四周有无人员:如果旁边有其他人,则向旁边人说以下四句话:•1)表明身份(我学过急救知识或我是救护员)。•2)急救电话(这位先生/女士帮忙拔打“120”电话,打通后告诉我)•3)寻求帮助(有懂急救知识的请过来帮忙)•4)取除颤器(谁知道自动体外除颤器放在哪里,请帮忙取来)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1)一般情况下,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再继续下一步操作。•2)溺水者、创伤者、药物中毒者和儿童4种特殊情况,则需先进行一个完整循环的心肺复苏术,再拨打“120”电话。120电话需告之……•意外发生地点;•现场可联络电话;•报案人姓名;•发生意外原因;•伤员情况:清醒程度;呼吸状况;脉搏情况;有无出血?3.心肺复苏(抢救)体位•地面或床板(硬的平面)•仰卧位•整体转动、保护颈部•平直无扭曲仰卧体位(心肺复苏体位)翻转伤病员方法将病员双手上举,一腿屈膝,一手托其后颈部,另一手托其腋下,使之头、颈、躯干整体翻成仰位施救者体位•病人任意一侧的肩腰部。•两腿自然分开,于肩同宽。4.胸外按压circulation•判断循环(非专业人员可不触摸)•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判断脉搏----触摸颈动脉喉结旁移2~3cm力量适中时间5-10S胸外按压前应先将患者外套打开,尽量减少影响按压的因素。衣服穿得太多时怎么办?尽量暴露上身,如果是有扣子的衣服立即解开衣扣,暴露上身;如果是毛衣等不方便解开的衣服,最好立即剪开衣服以方便判断和抢救,但如果无条件或家属不同意时,可以直接将衣服往上拉开暴露胸部以进行急救。(提醒:在国内,为避免一些社会问题,对女性伤病员可保留内衣)胸外按压位置胸骨中下1/3交界处(肋弓交汇上二横指)即患者两乳头的连线中点按压手法两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按压姿势上半身前倾,双肩,两手臂伸直(肩、肘、腕)垂直于病人胸骨,腰部或脚尖用力,上半身保持固定姿势,用身体重量向下挤压至少5厘米(即胸部被按压处下陷至少5厘米)。要点:垂直向下按压平稳、规律下压时间=回缩时间放松时手不离位(手不可离开胸壁)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深度5cm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错误1.手掌交叉错误2.肘部弯曲错误3:掌根离开胸部5.打开气道-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手法•1)仰头左手掌侧面压住额头,斜向下用力。•2)抬颏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轻提下巴偏内侧骨面。抬颏的程度:成人:使伤病员下颏经耳垂连线与地面呈90度,儿童60度,婴儿30度开放气道注意事项•先解开衣领、围巾、领带。•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后再打开气道。(未固定的假牙)•防压迫气道•防颈过度伸展•注意疑有颈椎损伤者6.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不能张口,口部严重损伤者)•口对口鼻(婴儿)口对口人工呼吸动作要求:•气道畅通•捏闭鼻翼•正常吸气后、包严口、吹气•吹气量(成人):500~600ml看到胸廓起伏。•时间:大于一秒。两次吹气在5秒之内完成•吹气完毕,松开鼻翼,侧头呼吸,并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气道畅通•提下颏、闭口部•吸气、包鼻部、吹气•间歇放开口部30次胸外按压后,再进行2次人工呼吸(30:2)为一个小循环;连续进行5次30:2作为一个心肺复苏术循环(约2分钟),做完后判断患者是否呼吸、脉搏恢复,若未恢复则继续循环反复6个流程,直至呼吸、脉搏恢复。若不会判断或难以判断,则直至医务人员到之后方可停止。可多人轮流进行心肺复苏术。怎样大致判断吸气量?•平静地吸一口气,吹至胸廓可见明显起伏即可,不宜过多吹气。注意:过量通气无必要,会带来伤害,导致胸内压增加,降低静脉回流,从而降低存活率,可能导致胃膨胀及其并发症,例如反胃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4%,二氧化碳含量是0.04%;但我们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为4%,氧含量也还有16%,这种氧含量的气体对于维持垂危伤员的最基本氧需求已经是足够了。为什么我们呼出的废气能救人?双人心肺复苏术时如何配合?•1)救护员A进行胸外按压时,救护员B保持气道开放,等救护员A按压至第28下左右时,救护员B即开始准备进行人工呼吸,以减少中断时间;•2)5个循环后,救护员B在给完两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判断有无好转,如果仍无好转,则救护员B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换救护员A保持气道开放和人工呼吸。如此反复。CPRCPR步骤回顾注意事项•心肺复苏术仅限用于现场救治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的伤病员;•对于胸廓严重骨折畸形,或有异物(如匕首、钢筋等)刺入胸腔的伤员禁止行心肺复苏术•若无必要,尽量避免搬动伤员;•自始至终注意保持气道畅通和保护颈部;•心肺复苏术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婴儿儿童心肺复苏术1.判断意识•儿童:呼喊、轻拍•婴儿:拍击足底、捏掐上臂2.迅速呼救3.摆放体位判断循环:触摸肱动脉(非专业人员,不必采用)4.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婴儿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下一指。按压深度:大概1/3胸部厚度。儿童5厘米婴儿4厘米.掌上胸外按压托抱胸外按压新生儿环抱胸外按压5.打开气道----仰头举颏法儿童头后仰60°婴儿头后仰30°6.人工呼吸除颤仪在小儿的应用•1岁以上小儿推荐使用除颤仪•1岁以下婴儿除颤仪的利弊不明确•目击突发意识丧失的儿童,若现场有除颤仪,应尽快使用•院外发生又未被目击的心脏骤停儿童,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后使用除颤仪•在抢救≥1岁小儿过程中,可使用成人电极和能量除颤。但不能将“儿童”电极和电击能量用于成人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1、面色、口唇由苍白、紫绀变红润•2、恢复脉搏搏动、自主呼吸;•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4、病人眼球能活动,手脚抽动,呻吟心肺复苏终止条件1.病人自主呼吸与脉搏恢复。2.有人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替。3.医生已确认病人死亡。4.救护人员精疲力竭,无法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本文标题:2020心肺复苏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27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