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校转型发展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校转型发展冉贵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专院校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作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大专院校培育和践行学生独立健全的思想人格、正常健康的心理情感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充分说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专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新时期大专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我们旗帜鲜明地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大同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人文情怀;“止于至善、永不自满”的目标追求;“格物致知、大胆实践”的科学实践;“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意识。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自2012年1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并报教育部备案,批准升格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以来,学校紧扣建设“特色鲜明、贵州一流、全国知名”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一目标,以“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学校精神,传承“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知行合一、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弘扬“乐教乐学、求真求新”的校风;树立“快乐工作、成就事业”的教风,倡导“快乐学习、成就梦想”的学风,推进魅力幼专·激情幼专·和谐幼专“三个幼专”的全面建设。根据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毕业后都要返回农村幼儿园及小学任教这一具体实际,学校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努力践行有理想信念(热爱农村、热爱教育、热爱团队,用心教书育人),有道德情操(践行师德规范、践行职业操守、践行乐业求是,潜心传道受业),有扎实学识(学会教育、学会管理、学会创新,静心钻研业务),有仁爱之心(关爱学校、关爱学生、关爱环境,诚心传递慈爱)的“四好老师”;鼓励学生热爱家乡、记住乡愁。大力传承黔东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文化和廉政文化四种文化之精髓;积极争做拥有健康、拥有爱心、拥有文明、拥有智慧、拥有责任的“五有阳光青年”;着力培养学生自觉晨练、自觉晨读、自觉学习、自觉劳动、自觉自习、自觉就寝的“六项自觉”,引导学生修身成长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一良好习惯的自觉养成。升格四年多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强化学科专业技能为手段,学校师资整体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力的增强。何谓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境界方面的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人生态度方面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德原则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国情怀方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追求方面的立己达人,和谐共生;社会理想方面的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等核心内容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文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大意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准确地定义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也成为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价值,对当今高专院校学生的多层面教育与全方位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大学”出“大人”,这里的“大人”,无谓官职,只论品性。他应该是品格上的君子;是学业上的才俊;是心理上的成人;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直将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己任。其中以优秀的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核心,培养品质优、气质佳、学习好、体格健的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学校紧密结合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标准,关注学生就业需求,强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入开展“五有阳光青年”培养工程,培养能扎根山乡的“四有”好老师和紧缺性专业人才。科学研究:学校立足实际,以推动“山乡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发展”为方向,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社会:学校整合优势资源,多渠道搭建载体平台,为校内外服务对象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把社会服务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来抓。文化传承创新:学校发挥优势,将学校打造成黔东及武陵山地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示范单位,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意为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有人说,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选择道路;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明天。教育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起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既有文化的高度自信。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承和发扬人性教化这一主题教育,重点抓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文明教育、成才教育、责任教育不放手。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将学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艺术修养、技能培养、社会实践、团队合作、自信心、自律性等高素质人才要素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和管理之中。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学校以争做健康青年为载体,开展“四好”即安全卫生好、运动好、劳动好、心态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有意识地营造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感恩教育,学校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校还以争做爱心青年为载体,开展“四爱”即爱祖国、爱父母、爱学校、爱他人教育。学校把如何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学会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他人和回报社会等爱的元素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为行。文明教育中的“文明”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对一个社会的全体来说,文明是一种文化,对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说,文明是个性气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争做文明青年为载体,开展“四美”即礼仪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教育,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文明文明意识和认知水平。成才教育,学校以争做智慧青年为载体,开展“四勤”即勤学习、勤动手、勤比武、勤创新教育,通过课堂学习、实践动手、社会服务、才艺展示、技能竞赛等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为学生的成功就业及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责任教育,学校还以争做责任青年为载体,开展“四讲”即讲守纪、讲诚信、讲团结、讲奉献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教育学生做到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四书”之《论语》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即“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论语》又道:“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意为仁德的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培养个性完善并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是大专院校责无旁贷应该承担的一项重大社会责任。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深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但道理却很深刻。它告诉我们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孟子》又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意为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得世间。”像“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辉、彰显着道德情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首当成为每一所高专院校构建其精神文化的压舱石。有人说学校文化是支撑高专院校科学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源泉,文化育人则是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手段。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四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一所优秀的学校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选择和注重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它将直接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以及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大专院校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每一位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都应该自觉地接受我们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我们要结合新时期教育的新情况、新趋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切实做到廉洁奉公,努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公道正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的能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教师教书育人、成为学生为学为人的正确价值取向和崇高精神旗帜。(冉贵生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作者姓名:冉贵生联系地址: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邮政编码:554300联系电话:13985342978
本文标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校转型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11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