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国际关系史-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一方以法为首,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战争几乎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战争绵延三十年,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是在新教取得相对的情优势情况下进行。主要内容包括:(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3.神圣同盟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赞同,签署《神圣同盟宣言》,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国家参加了同盟。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并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并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4.四国同盟1815,英、俄、奥、普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这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是针对法国,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条约规定: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援助;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繁荣,为了维护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条约有效期为20年。5.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沙俄与英法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而发生的一场战争。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导致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克里米亚战争另一方面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使欧洲政治格局发生改变,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最后俄皇被迫签订了合约,结束了战争6.三皇同盟1873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3年,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相助。同年6月,俄、奥两皇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1881年6月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约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7.《地中海协定》俾斯麦建立和调整大陆同盟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孤立法国。在防止法俄接近拉,拢俄国的同时,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接着,奥匈、西班牙也先后加入。1887年12月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四天后,意大利也照会参加。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明显针对俄国,也反映了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尖锐矛盾。8.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于1887年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德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迎合俄国,以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称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如对奥或对法战争是由缔约国中一方发动,则不受条件约束。9.光辉孤立光辉孤立是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的条约,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证充分自由,免受束缚,置身局外地利用列强的矛盾谋求自己的利益。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但在进入19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其他列强有力的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的困境,英国放弃“光辉孤立”政策。10.日俄战争指1904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1.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基本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持世界和平实质是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第二个目的是对国际事务如卫生、社会、人道等问题的关心。在改善国际劳动条件,禁止毒品交易等方面,国联取得了一定成就。依据民族自决原则,国联帮助欧洲建立起历史上相对合理的国际边界。但国联却无力维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客观上纵容了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绥靖主义的帮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12.《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在英美的组织下在瑞士洛迦诺为欧洲安全保证问题而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规定德比和法比边界维持现状;德比和德法互不侵犯;英意两国充当该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除了主要文件,还有仲裁条约,保证条约等。此条约的签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在欧洲的支配地位,起到扶德抑法作用。而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大大削弱,德国则是最大的受益国,恢复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东部问题的不确定为德国向东侵略开了方便之门。实际上,《洛迦诺公约》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希特勒上台后,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1939年4月28日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3.雅尔塔协定是在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大国的首脑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的一份文件。该文件规定,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恢复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千岛群岛交给俄国。雅尔塔协定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罗斯福从防止日本东山再起,遏制苏联在远东的扩张,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同时,为了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和获得苏联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罗斯福又牺牲中国的主权来满足苏联的要求。雅尔塔协定为联合国的最终建立奠定基础,做出了一些符合各国人民要求就建立和平的愿望。14.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作为二战最大受益者的美国于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组织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此次会议共有44个国家参加,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通过了《联合国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一种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国由此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15.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和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第一步,成为美国成绩控西欧的手段。西欧各国总共接受了美国的援助以粮食和消费品为主,90%是赠予,10%是贷款。通过这个计划,西欧的经济也逐步得到恢复。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得到了缓解,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政权,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同时,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也进一步深入。此外,马歇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客观上为西欧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16.“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的核心。赫鲁晓夫掌握了苏联的党政大权,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资手段,资本主义国家的拥护和平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强有力因素,认为战争可避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并存。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摒弃了斯大林时代与西方国家针锋相对、强硬对抗的外交方针。但“三和路线”是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17.尼克松主义美苏冷战加剧,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实行战略收缩。它收缩美国全球义务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调整国际关系,包括美对亚洲、对日本、欧洲的政策。美国新的世界战略是“实力地位”“伙伴关系”“谈判时代”。在军事上拥有相对核优势就可以,美军退出了越南战场,改善了中美关系,把战略重点转向苏联,从而调整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它是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做法。18.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实现德国自身利益在1969年所提出的新外交政策,他主张在保持与西方关系的同时积极与东方达成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现状,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关系;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局面,通过建立“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关系,加强同民主德国的交往,在欧洲的缓和环境中实现德国统一。“新东方政策”是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重要内容,它打破了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僵持关系,开创了西德外交关系的新时期。联邦德国在提高了自身政治地位的同时重新进入苏东商品市场,扩大了自身的国际生存空间。这为德国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世界和平也产生了积极影响。19.超越遏制政策1989年,新上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美国针对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所提出对苏联的政策。它不仅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而且谋求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一员。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强调实力,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超越遏制政策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继续在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简答题:1.试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以“会议”解决争端。第二,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国家主权平等;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得到加强。第六,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2.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使欧洲政治格局发生改变,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使得一切协调体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土耳其被允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黑海中立,一项适用于国家的观念被运用于一个地区;多瑙河向全世界开放;民族自决原则得到第一次运用。3.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力资源、工业潜力、军事能力等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为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和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的统一使德意志不再受欧洲列强的宰割。(2)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奉行维持欧洲现状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大国联盟体系”,打算同除了法国外的欧洲所有大国
本文标题:国际关系史-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2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