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主观题(超详细)
1教育学一、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单选)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单选)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体制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四、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27)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6.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六、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判断29)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七、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案例)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八、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4.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是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2十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求:针对性教育,根据年龄特点,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不能把儿童、青少年教育成人化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抓关键期(最好的发展时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求:因材施教十二、遗传的作用(论述)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觉得人的发展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十三、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十四、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十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十六、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十七、素质教育的误区1.素质教育是不要尖子生(×)(发展潜能)2.素质教育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要学好(×)(合格加特长)3.素质教育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是不留课后作业(×)(学生的愉快来自于努力学习后获得成功的快乐)4.素质教育是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5.素质教育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体育课(×)(教育培养人的基表途径是教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6.素质教育是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考试(×)(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具有激励作用)7.素质教育影响升学率(×)(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素质教育强调刻苦、努力、有针对性学习,是有助于提高升学率的)3十八、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的发展状况5.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十九、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单选、填空)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性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二十、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义务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二十一、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十二、泰勒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二十三、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基本内容/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考试检查制度、实施要求二十四、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二十五、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理论与实践统一(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4二十六、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十七、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2.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二十八、教师的职业角色(单选77)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使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帮学生解除学习困惑,启发他们智慧。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4.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着角色。二十九、教师威信的作用(1)有利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的实现(2)有利于教师作为班集体管理者角色的实现(3)有利于教师作为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角色的实现三十、培养教师威信的途径(案例)①培养自生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三十一、教师威信的维护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③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④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三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单选、判断80)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与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化5三十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81)1.教师角色的转变(单选)①教师应该是服务者。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③教师应该是学习者。④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研究者。⑤教师应该是合作者⑥教师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⑦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⑧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是开放型社区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三十四、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核心)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5.终身化学习(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的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三十五、热爱学生的要求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要全面关怀学生4.要关爱全体学生5.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6.理解和宽容学生7.解放学生6三十六、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1.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三十七、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巧妙结合三十八、学生的特点(多选、案例87)1.学生的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三十九、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88)(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四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91)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助于提高教师威信、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发展四十一、师生关系的内容(填空91)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四十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方面(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7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学生方
本文标题:(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主观题(超详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3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