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探索与实践(PPT 63页)(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姜小勇第一部分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与全球化浪潮第二部分我国公司治理的探索与实践第三部分中国证监会为推动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第四部分中国证监会下一步推进公司治理的主要工作第一部分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与全球化浪潮一、公司治理的涵义•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上说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企业的所有者如何保证授权经营这些资产的管理者按照所有者的最佳利益有效地使用企业的资产以及由这些资产所产生的收益。有效的公司治理,需要一套有效地控制/监督管理者和激励管理者按所有者利益最大限度地创造股东价值的机制。二、公司治理的历史沿革•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由于现代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与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公司的所有者——股东,通常不再直接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而是作为委托人,将公司的经营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作为代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代理他们经营企业,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由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两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代理成本,并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经营成本增加。•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由于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与公司的利益不一致,代理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因此委托人必须花费监督成本,如建立机构和雇用第三者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尽管如此,有时委托人还是难以评价代理人的技巧和努力程度。三、公司治理的全球化浪潮•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这一浪潮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八十年代由于不少著名公司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委员会和有关公司治理的一些最佳准则其他国际机构也积极推动公司治理运动•除了OECD之外,其它国际机构也纷纷加入了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了《财务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及《货币金融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世界银行还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理论坛(GlobalCorporateGovernanceForum)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的改革。•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成立了新兴市场委员会(EmergingMarketCommittee)并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OECD公司治理原则•1)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2)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3)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4)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5)建立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形成的原因——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1、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2、有利于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增强市场信心3、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增加抗风险的能力4、有利于资金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实践的推动1、投资者意向2、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推动了运动的兴起机构投资者作为公司的长期投资者而积极参与公司的治理,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3、亚洲危机的爆发,也“唤醒”了人们对亚洲公司治理的重新认识4、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下,企业兼并与收购事件增多,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什么要进行公司治理–麦肯锡公司曾对200个代表32,500亿美元资产的国际机构投资者所做的调查表明:•投资者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业绩一样重要;•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愿意为“良好治理”的公司付出溢价。–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认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离不开有效的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系统工程中处于中心环节,同时也构成了整个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微观基础。•公司治理→公司质量→夯实市场基础→促进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为什么要进行公司治理四、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之一-英美模式(市场导向模式)英美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在这一模式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用权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即所谓的“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模式之二-日德模式(银行导向模式)公司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强调内部控制,董事会主要由管理层构成,主要通过交叉持股和主办银行制度来实现对公司的监控;公司还需协调员工、银行、供应商、关联企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员工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德国的职工参与制、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公司治理模式之三-东亚模式•在大部分东亚国家(地区),公司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公司治理模式因而也是家族控制型。控制性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形成家族控制股东“剥削”中小股东的现象。这一问题是这一地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东亚地区除日本家族控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少之外,在韩国,家族操控了企业总数的48.2%,台湾是61.6%,马来西亚则是67.2%。在菲律宾和印尼,最大家族控制了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各国最大的十个家族起码分别控制了本国市价总值的一半。公司治理模式之四-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竞争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国有股权虚置。公司治理模式差异的成因•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模式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市场法律环境及其它主客观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公司治理模式。–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趋势在八十年代,由于德、日经济的强盛,人们普遍认为,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模式相比,以企业集团、银行和控股公司为治理主体的内部模式能更好地解决代理问题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趋同趋势。英美型的外部治理模式日益为各国所仿效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趋势–不同治理模式的趋同•更加注重股东权利保护,并从强化程序规制上加以保障;•董事忠实义务和董事会责任的强化;•强调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被看作是保护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机制之一;•法律和监管制度的完善与自律性行为规范相结合;•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和强化信息披露。–各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资本流动国际化趋势的增强是促使公司治理原则国际超同化的主要因素。五、监管部门在推进公司治理中的角色•证券监管部门不是上市公司的主管部门,也不是所有者代表,其主要职能是依靠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对上市公司的运作进行规范;不能卷入企业的决策过程之中。•但是证券监管部门在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水准以及涉及到公司治理决策是否合规,披露是否健全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国际上,证券监管部门都是公司治理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据IOSCO最近的一份报告,在大部分IOSCO的成员国,证券监管部门是公众公司良好治理行为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管者。公司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和欧洲先后爆发安然、世通、帕玛拉特丑闻;中国资本市场也出现银广夏、生态农业、格林柯尔事件。•——世界上没有一种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公司治理制度本身就是在不断完善、不断前进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既面临世界各国的共性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难点。中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化而来。政府既是国有大股东,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和监管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带来了许多问题。•——应当在有效地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上市公司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公司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在证监会及相关各部门着力推动和上市公司自身努力下,公司治理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司治理框架基本确立。2002年1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颁布实施,确立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标志着中国的公司治理纳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上市公司“同股不同权”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上市公司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构建了共同的利益基础。•——清理大股东资金占用。正本清源,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独立性。•——独立董事制度。逐渐开始发挥作用,通过有效监督,减轻了“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上市公司对股东回报意识不断增强,投资者分享国民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发展的成果。•——投资者结构趋于合理,投资者的股东意识和投资理念有所增强,不同股东之间“利益相关机制”逐步形成。•——积极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实现主业整体上市,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强化信息披露。我国已基本建立以《证券法》为主体,相关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推动法律与会计改革,修订《公司法》、《证券法》完善公司治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律环境;财政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逐步接近国际会计准则。•——加大执法力度,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交易所三位一体的监管体制。中国资本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公司治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根源•股权高度集中,所有者缺位;•国有企业改制形成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公司治理的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缺失,董事、高管人员诚信意识不够;•配套法规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市场化程度不够,对上市公司的服务和约束有限-股票市场的有效运作(市场效率,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发展)-银行体系的健全-机构投资者发育-产品市场的充分竞争-经理市场的有效运作-政商分开-市场诚信和信用基础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上市公司独立性显著增强,日常运作的规范程度明显改善,透明度明显提高,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广泛认同。专项活动的总体目标上市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治理机构并规范运作;控股股东行为较为规范,建立了约束控股股东行为的长效机制;”三会“职责清晰,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并得到切实执行;建立了完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各事项有明确的责任人,杜绝越权决策或不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的事项;制订并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专项活动的具体目标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总体情况•自查阶段查找本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对查找出的问题要制订明确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间表。•公众评议阶段上市公司要设立专门的电话和网络平台听取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公司改进治理工作。•整改提高阶段据当地证监局、证券交易所提出的整改建议和投资者、社会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整改责任,切实进行整改,提高治理水平。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总体情况(一)•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从2007年3月启动,10月底基本完成,共分自查、公众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2007年6月30日前上市的公司均参加了本次专项活动,共计1475家。•截至2007年12月15日,已完成全部三阶段工作并已披露整改报告的1401家,占比95%。•问题来源如下图所示:问题来源公司
本文标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探索与实践(PPT 63页)(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