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教师能力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教师能力水平测试复习资料新课改组织推进基本思路:开放、民主、科学。课改的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课改的重要特征:设置综合课程。课结调整原则和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课改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改六大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和关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布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订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如何保证新课程有效落实?1、要在课程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开展高质量的师资培训;2、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案和评估体系,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开展;3、要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避免外部因素的消极影响;4、把好教材关,建立教材编写出版的科学机制。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分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和课程资源的关系:课程和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介它们毕竟不是一回事,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个延范围,它只有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校外课程资源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2、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墨迹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墨迹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新教材的特点:1、新教材注重了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4、新教材为创造性学习留有余地;5、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优先性和适应性。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途径: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与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与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跟踪的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2、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入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很需要价值。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在具体实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教材管理制度追求的目标: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和高质量。新的学校评价体系: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制度。课程实验区应注意:抓重点重实效、重过程促发展、重可行。新课评价变化:1、改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2、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3、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好处:1、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2、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和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家长作为父母和教育的投资者之一,自然关心学生在校的发展和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3、家校协同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应有的权利,也是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4、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原则:1、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2、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3、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4、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指导。教师自评建议:1、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教师自评氛围;2、帮助教师掌握科学自评方法;3、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4、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发展改进计划:1、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描述教师改进的要点;2、确定改进教师教学和教师素质的指标;3、描述评价教师向改进目标努力的具体方法。教师评价的内容: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3、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如何建立生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建立评价学生体系应注意:1、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2、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矛盾。学生评价的内容: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发展性评价的内涵: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课程主人改革应注意:1、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2、要关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评价工作的突破口:1、前期工作经验;2、最容易操作和见初次的方面;3、热点问题和的矛盾集中的方面。考试改革重点: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课程实施评价改革重点: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课程的实施与以展。教师评价改革重点: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作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多元共同参与、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学评改革的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3、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新课程评价的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现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课程评价改革理念:立足过程,关注发展新学校教学制度应: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旧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现代学习方式特征:主动性、【首要、被动】独立性、【核心、依赖】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学方的主要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师生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伦理关系要努力: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了的,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和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情感关系要努力:1、教师要正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学生的发展。理念的体现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目中无人”的教学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2、重教书轻育人。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重过程;教学应该关注人。新教改的主要任务: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课标的特点: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体现评价促进常委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0年初课标项目申报,2001年5月审议,2001年7月,18种课标实验稿颁布。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结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内涵有:是按门类制定的;规定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
本文标题:教师能力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5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