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三原县北城中学惠锋刚教材分析:“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必修1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之后,开始对细胞的基本结构进行学习,主要介绍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是细胞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为后面第4章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熟练操作。(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学会调整视野与选择观察的能力。2、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逐步建立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推理、知识的建构和迁移的能力有所长进。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制备、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互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谈谈对细胞的认识课件展示翟中和的论述提出问题:当人们对细胞有一定的认识后,有人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引出第3章细胞的结构提出问题:任何一个完整的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课件展示实验:科学家用显微注射器把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单细胞动物)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但不能逸出细胞。思考:你认为伊红为什么不会逸出细胞?指出:这与细胞的边界——细胞膜有关。引出本节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课件展示:本节聚焦:1、怎样获得细胞膜?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学生发言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学生明确引发学生思考,温故而知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通过展示科学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有边界的,从而引出本节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40-41实验内容,思考:1、如何选择材料及其理由?2、鸡的血红细胞可否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为什么?3、制备的原理方法是什么?4、不选择原核细胞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原因是?5、实验如何操作,用到什么方法?6、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在学生思考讨论基础上针对性分析总结二、细胞膜的成分课件展示:材料分析11859年,E.O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讨论: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结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含有脂质材料分析2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从以上实验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细胞膜的成分中还有蛋白质课件展示细胞膜的成分并板书强调:蛋白质在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联系前边所学分析细胞膜的已组成元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小结:(1)细胞膜主要由_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其次,还有少量的糖类。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2)因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功能多种多样,所以细胞膜的功能的复杂程度由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三、细胞膜的功能课件展示细胞膜的赞美诗,让学生齐声朗诵。“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①)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总结。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总结理解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总结学生齐声朗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先自助学习、分析、思考、来寻找答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自学、思考能力,以及同学间互通有无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自主分析,得出结论,并且大胆表达自己的结论该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基本知识并理解通过朗诵细胞膜的赞美诗,引起学生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交响。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②)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③)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2-43,对膜的功能进行认识,并把对应的功能填入诗中①②③处课件展示对膜的功能在进行总结分析假如今天我们只有植物细胞材料用作实验,要想感受膜的存在,我们应首先考虑什么?指出:应先去除细胞壁,总结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及作用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并完成填空学生总结、理解学生分析、总结的注意和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做铺垫。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并理解细胞膜为何可以成为细胞的边界。小结:课件展示板书设计: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制备细胞膜1.理想材料及理由2.原理方法3.操作4.分离方法二、细胞膜的成分1.主要成分:还有少量2.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决定三、细胞膜的功能1.2.3.课堂练习: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A、脂肪B、固醇C、磷脂D、维生素D2、小麦细胞细胞膜的主要组成元素是A.C、H、O、NB.C、H、O、N、PC.C、H、O、SD.C、H、O、N、S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制备细胞膜采用的优良材料是A.口腔上皮细胞B.叶肉细胞C.人的成熟红细胞D.鸡的红细胞5、下列哪项生命活动与细胞膜没有直接关系()A、肝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与胰岛素分子特异性结合B、胰岛组织液中的氨基酸进入胰岛细胞内C、在胰岛B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胰岛素D、胰岛B细胞将合成的胰岛素分子分泌到细胞外6.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一种物质适用于除去细胞壁()A.蛋白酶B.淀粉酶C.盐酸D.纤维素酶7.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对细胞起()A.保护作用和交换作用B.保护作用和吸收作用C.保护作用和支持作用D.支持作用和交换作用8、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9、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作业布置:练习册习题课后反思:学生下发资料: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学习目标1、怎样获得细胞膜?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学习重点1、细胞膜的制备、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学习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学习过程: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自主阅读教材P40-41实验内容,思考,小组讨论:1、如何选择材料及其理由?2、鸡的血红细胞可否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为什么?3、制备的原理方法是什么?4、不选择原核细胞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原因是?5、实验如何操作,用到什么方法?6、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二、细胞膜的成分材料分析11859年,E.Oerton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讨论:你从以上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结论:材料分析2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从以上实验又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细胞膜的成分:强调:蛋白质在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联系前边所学分析细胞膜的已组成元素有哪些?小结:(1)细胞膜主要由_和组成,其次,还有少量的。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2)因为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功能多种多样,所以细胞膜的功能的复杂程度由决定。三、细胞膜的功能阅读教材P42-43,对膜的功能进行认识课件展示细胞膜的赞美诗,学生填出对应功能“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①)是谁,奏鸣了生命的交响。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②)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③)啊,伟大的细胞膜呀!没有你,我会是何等模样!”假如今天我们只有植物细胞材料用作实验,要想感受膜的存在,我们应首先考虑什么?应先去除细胞壁,总结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及作用课堂练习: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A、脂肪B、固醇C、磷脂D、维生素D2、小麦细胞细胞膜的主要组成元素是A.C、H、O、NB.C、H、O、N、PC.C、H、O、SD.C、H、O、N、S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制备细胞膜采用的优良材料是A.口腔上皮细胞B.叶肉细胞C.人的成熟红细胞D.鸡的红细胞5、下列哪项生命活动与细胞膜没有直接关系()A、肝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与胰岛素分子特异性结合B、胰岛组织液中的氨基酸进入胰岛细胞内C、在胰岛B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胰岛素D、胰岛B细胞将合成的胰岛素分子分泌到细胞外6.在不损伤高等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哪一种物质适用于除去细胞壁()A.蛋白酶B.淀粉酶C.盐酸D.纤维素酶7.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对细胞起()A.保护作用和交换作用B.保护作用和吸收作用C.保护作用和支持作用D.支持作用和交换作用8、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9、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作业布置:练习册习题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8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