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13级高三语文必修二作文素材梳理
1必修二作文素材梳理蔡元培——文人的骨气与底气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我们不难从中遴选出自己推崇的对象,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在现代中国,除了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还有谁能无愧此誉?这并非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私见,而是蔡元培同时代众多学人的共识。一.生平简历“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国的圣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上,蔡元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他身为前清翰林,顺应历史潮流,转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为排满革命实施暗杀,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信念终生不渝。民国初肇,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掌北京大学,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使北大气象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后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劳工神圣,奉“以美育代宗教”。二.人物事迹1、“学不厌,教不倦”教育家马相伯回忆,1901年蔡元培曾与张元济、汪康年一道拜他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晨,蔡元培从徐家汇步行四五里路到土山湾马相伯家上课。由于求学心切,头一次,蔡元培去得太早,5点多钟,天边刚有一丝曙色,他在楼下低声呼唤“相伯,相伯”。马相伯感到惊奇,大清早的,谁来喊魂?打开窗子望去,来人是蔡元培。马相伯名士派头足,急忙摇手,对蔡元培说:“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蔡元培并没有感到不悦,三个钟头后,他又回来了。这一年,蔡元培34岁,仍有程门立雪的虔诚劲头。2、“知进知退”:七辞北大校长职务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他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包括总统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他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的原因就在他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另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3、“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整顿北大在蔡元培的心目中,大学理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然法则。他打过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譬喻:人的器官有左右,呼吸有出入,骨肉有刚柔,它们相反而相成。蔡元培决意改造北大,并非打碎另做,推倒重来,凡饱学鸿儒皆得以保留教职,更在国内延聘名师,不问派别,不问师从,但求其术有专攻,学有专长。至于不合格的教员,他坚决黜退,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有什么靠山。蔡元培的改革理念和举措,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当年,可以这么说: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党派;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办大学,兼容并包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弄得好固然可以形成“酒窖”,弄不好呢?就会形成“粪沼”。蔡元培对于2中西文化择善而从,对于各类人才兼收并蓄,使之商量旧学,邃密新知,和平共存,不相妨害。他的态度绝无偏袒,他的器局皆可涵盖,处事公平,无适无莫,大家自然心服口服。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1917年12月17日,北大庆祝20周年校庆的时候,一位音乐家在校庆大会上唱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上任不到一年的蔡元培,就已经将自己融化到了北大里面。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晋升的一个途径了。三.从蔡元培到当年风流:独立之精神从北大到后来的西南联大,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当年师生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先来看风骨。蔡元培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绝对不是那种只知点头如鸡啄米的好好先生,更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蔡元培应小事以圆,处大事以方,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态度极和蔼,使人如沐春风。凡是了解蔡先生的人都清楚,他所讲求的“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不可通融的事情他一定不会通融,不该合作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合作。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承担起批判的责任。联大教授群体,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生坚持不党不官。再来看风范。当年一些大学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最基础的课程,都须由最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因为这些课程由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能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于是,李继侗教“普通植物学”,吴有训教“普通物理学”,王力主讲“语言学概论”,袁复礼讲“普通地质学”。也许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师生,比如吴大猷与杨振宁、叶企孙与李政道、金岳霖与王浩、杨振声与吴宏聪、闻一多与季镇淮、朱自清与王瑶、沈从文与汪曾祺等。最后是风度。梅贻琦跑警报,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儒雅的朱自清身穿马帮的毡斗篷,走在昆明的街头,毡斗篷里是洗刷得几乎失色的西装,戴着眼镜,不伦不类,成为大学另类风景。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说魏晋名士雅人深致,完全适用当年的教授们。四.点滴感悟:请以“学者的风范”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本文标题:13级高三语文必修二作文素材梳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9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