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版5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含答案01蝉【唐】虞世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练习题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饮:()籍:()2.诗人笔下的“蝉”具有哪些特点?3.诗的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1.饮用,喝;凭借2、角须下垂、栖于梧桐、饮吸清露、鸣响远播3、三、四句是作者借蝉抒怀,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02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练习题1.默写古诗。2.《乞巧》的作者是()代诗人()。“乞巧”指农历(),又名()。传说()和()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乞巧》一诗向人们展示了()。参考答案1.略2.唐林杰七月初七七夕牛郎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03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练习题1.陆游,字(),号(),是我国杰出的()诗人,他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2.《示儿》是陆游的()制作。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告诉儿子,即便是他死了,也不要忘记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表达了作者的()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北定”指的是()4.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翁”指的是()5.诗中,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用原句回答)____,诗人的遗恨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务观;放翁;爱国2.绝笔;爱国3.收复北方4.你的父亲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04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练习题1.“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反问。不但强化了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2.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讽刺了统治者苟且偷安,忘记国耻的卑劣行为。前两句由乐景而生伤情,表现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偏安、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第三句写“游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丑态,引出对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卑劣行径的直斥。05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练习题1.找出诗中的成语。2.根据你的理解,对比这首诗和《乙亥杂诗(浩荡离愁)》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参考答案1.万马齐喑不拘一格2.都针对人才问题,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爱惜;本诗写作者希望政府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浩》表现作者奉献自己培养人才的崇高献身精神。静美好、闲适06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练习题一、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二、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词。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参考答案一、明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冷石、空山。二、通过对秋日山居生活中青松明月、翠竹青莲以及采莲女的描写,写出了安自在,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归隐的人生境界。三、C07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练习题一、解释词语夜泊:乌啼:霜满天:二、根据诗文填空: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作者住在(),从()一词中能看出。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二、(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枫桥边)(水中停泊的船上)(泊)字三、《枫桥夜泊》表达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08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练习题一、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二、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参考答案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二、“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三、C09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练习题一、全诗呈现出——、——、——、——等色彩,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二、诗歌在呈现鲜明的山光水色时,转化着视角,先描写远的__的,再描写近的__的。三、《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参考答案一、白、红、青、绿二、高、低三、雨小,鱼肥且穿戴了斗笠蓑衣。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表现了诗人的淡泊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喜爱。10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练习题一、解释下列词语。鉴:渠:源头活水:二、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形象比喻什么?三、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三、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三、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11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练习题一、解释下列词语:一毛轻:向来:三、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三、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把知识比做搁浅在沙滩上的大船,说明了知识如果不学透,就不能自由灵活地运用到生活里去,也就不能学好的道理。B.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风景,后两句讲了一个道理:只有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把事情做成功。C.“蒙冲巨舰一毛轻”中“毛”的意思是幼嫩的庄稼。D.伟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只有书读多了,才会活用,与本诗所蕴涵的哲理不同。参考答案一、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二、昨夜春水上涨,蒙冲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往常费尽力气不能推动的大船,此刻却能在江流中航行自如。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三、A
本文标题:部编版5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练习(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0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