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鸿门宴》项羽、刘邦性格分析技巧探究
▁▂▃▄▅▆▇█▉▊▋▌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鸿门宴》项羽、刘邦性格分析技巧探究《鸿门宴》记述的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首次展开的一场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项、刘二人斗争公开化的开始。《鸿门宴》文本篇幅较长,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刻画细致,笼统地分析繁琐且不系统,笔者在教学中理出了几个切入点,相信如此分析人物形象会系统些、条理些。一、项羽切入点一座次安排关于座次,文本是这样表述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笔者按照文本表述画了如下图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从座次看项王地位最尊,亚父范增次之,沛公刘邦又次之,张良最卑,按照东向、南向、北向、西向之次序分配,北向之位虽次于南向之位,这也比较符合当时项羽心中范增与刘邦的身份、地位;张良身份最卑,故西向,文本明言“侍”已显示其地位。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切入点二典型语言项羽的典型语言主要有以下几处,我们略作分析:在听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之后立刻勃然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开口,就将其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听这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没有半点城府,在政治策略上特别幼稚,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完全只是逞匹夫之勇,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当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而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就让他迷失了,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没等刘邦把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马上将告密者曹无伤和盘托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从这一语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胸中并无多少谋略,与人打交道更不藏任何心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敌人。当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时,项庄、项伯的舞剑不得不停下来。开始项羽十分戒备,直到樊哙慷慨陈词:“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说辞将项羽忽悠得没了立场,没了原则,致使他完全不去思考张良离席和樊哙闯帐两件事的“必然性”,也不追究樊哙擅自闯帐的无礼,反而大加赞赏“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坐”。这其中有练武之人的那种英雄相惜的心理,可更重要的体现出项羽没有一点防范意识和政治洞察力,一武夫形象活脱脱显现出来。二、刘邦切入点一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刘邦的语言描写以其口头禅“为之奈何”最为突出。在《鸿门宴》中,刘邦共有三次问“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精诚凝聚=^_^=成就梦想▁▂▃▄▅▆▇█▉▊▋▌▃▄▅▆▇██■▓点亮心灯~~~///(^v^)\\\~~~照亮人生▃▄▅▆▇██■▓何?”这一问确实是不知计从何出,而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连逼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问是自知理亏而虚心求教,从而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第三次是在从项羽的酒席中“起如厕”“已出”,觉得自己不辞而别的不妥而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但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时,他二话没说,“于是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但他遇事就问“该怎么办”充分体现出了其性格中善于笼络人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面,而且这样一问能让自己的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卖命而毫无怨言。这看似毫无主心骨的一问,表面上让人觉得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而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正是刘邦的大智慧,这使得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切入点二因人因时而异的称谓刘邦对张良、项伯、项羽等人的称谓,也因人因时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刘邦语言描写的另一个亮点。张良是刘邦的臣子,在文章中刘邦对张良先后有五次称谓,前三次称他为“君”,后两次称他为“公”。在古代,“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君,张良是臣,很显然刘邦称张良为“君”是不合常理的。可是,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称张良为”君”是在他知道了项羽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眼看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就要灰飞烟灭,无奈之际只能求助于张良,所以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公”也是对对方的敬称,用于对长者的称呼。而刘邦称张良为“公”显然更不合适。刘邦是在经历了鸿门宴上一次次的惊险之后,以“如厕”为由逃离,但又不能亲自“辞谢”。于是说:“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而这时尊称张良为“公”是为了换取张良为自己拼命的筹码。刘邦为了求得计谋,为了活命尊称张良为“君”、“公”,可谓能屈能伸,圆滑狡诈。而对于项羽阵营同为臣子的项伯,刘邦则很是尊重地称他的字“伯”,古人称呼对方时一般出于尊重都是称其字不直呼其名。为解除自己危机还请进项伯“约为婚姻”还尊敬地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极其尊崇又亲切之极。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下自己君主的身份,降低身价,可谓用心良苦,心机之深可见一斑。而对于自己的对手项羽,刘邦又该如何称呼呢?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多大差异,战前楚怀王也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刘邦也是先入关的,即便“王关中”也无可指责。但当时的情形却是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四倍,即使想称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到了鸿门一开口便请罪,口口声声尊称项羽为“将军”,虽然不是君臣之礼,但是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刘邦为自己的野心不惜向对手甜言蜜语、卑躬屈膝的性格。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文本解读:《鸿门宴》项羽、刘邦性格分析技巧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1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