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学历史教学随笔谢光平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从课型上分类,可以分为导言课、新知识课、复习课、练习课等,以及讨论、模拟等活动课的课型,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侧重,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1.是否适合教学内容。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从课型上分类,可以分为导言课、新知识课、复习课、练习课等,以及讨论、模拟等活动课的课型,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侧重,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方面各有不同。如果从教学内容上划分,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族、外交、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具体的历史状况,有历史进程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经过、历史现象的表现等不同的形态。这些内容的教学,肯定是不能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包办了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即使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有时也需要用多种方法,如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可以用讲解的方法分析事件的背景,用讲述的方法介绍事件的过程,用讨论的方法探讨事件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选择,比较各种方法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效用,甚至是搞清楚哪些方法不适合哪些内容的教学,如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难以理解的某些内容,就不宜采取讨论的方法。2.是否适合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所运用的所有教法,其实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更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个班里,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而且,学生的情况也不是静止不变的。面对这些具体的教学对象,是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的。有些教法在这个班使用效果很好,并不一定在其他的班上也有同样的反响。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还采用比较简单化的调动方法推进教学,就不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中所蕴涵的智力的、理性的因素,应该是越来越加强,而不是减弱。3.是否适合教师的教。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优秀的教师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而形成的,绝不是靠刻意模仿、照搬他人的方式。教师要搞好教学工作,其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包括对自身的了解、发掘和驾驭,而不是在实际中迷失了自我。如果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运用某种教法已经得心应手,就不一定非要改弦易辙或随波逐流。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所长,同时也是有短处或不足的,教法的运用之妙,也在于如何量体裁衣、扬长避短,而不是削足适履、刻舟求剑。记得当年北京十二中李秉国老师用图示教学法进行教学影响很大,有的年轻老师在仿效时却效果不佳,问我这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李老师运用图示的教法,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多方面的因素,如对教材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有全面的分析和深刻的理解,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切实的把握,而且对板书、图形、线条等直观信息的表达能够做到迅速而准确。如果我们尚不具备这些条件,教学基本功还不扎实,如对教材没有吃透,字又写得既慢且乱,图示的方法当然是用不好的,还不如考虑选用更适合自己的教法。总之,教法的运用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灵活多变的,这正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很值得我们的教师来探索。我们知道,医学上从来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武术界里也未曾有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奇技绝招。对症下药,见招拆招,方是行内的高手。教学也是这样,注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出教法的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进去”与“领出来”——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历史知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历史史实,其二是历史评论。历史史实是历史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历史评论是历史史实的引申和拓展,是我们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和见解。说到底,学习历史知识是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知识的落脚点和归宿应该是历史评论,是我们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这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和着眼点。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处理好这两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处理好这两部分内容的起承转合,相互衔接,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科学理念,落实历史教学的目标,使历史课教学真正做到既让学会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既使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又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既让学生理解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又初步了解和学会了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实现历史教学的多维目标。一、对第一部分内容教学时,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把他们的思维拉回到历史事件,回到历史场景中,回到历史人物身边,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身置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历史事件,仿佛亲眼目睹了历史人物,不经意间也成了那个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这就是要善于“带进去”。试想,如果我们能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真能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那将会使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起来,使死气沉沉的历史事件鲜活起来,使离我们遥远的模糊的历史人物走近我们,清晰起来,甚至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笑貌,这样的历史课一定不单调,不乏味,学生一定不会厌烦,头疼,不感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用多种手段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其一,运用生动的语言,逐渐把学生的思维拉进历史。这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语言,事先精心策划,运用心理学知识,能真正用话语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思维能跟着你语言描述的历史画面前进。比如,要善于进行时空的转换,用“300年前的某地,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就在距离我们今天500年的某国,一幕悲壮的历史剧正在上演”,或者教师运用生动的感染力极强的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某件历史事件的细节,或者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假如当时让你处理这件事,会如何?”“假如你是某某,你会怎样?”……总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一下子把他们的思维从眼前的现实中拉走,进入历史时空,然后展开生动的历史画面,教师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去感受。其二,运用历史图片或有针对性的历史图画,在教学中,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比如,学原始社会历史,因为学生对其知之甚少,脑子里没有感性认识,思维很难回到几十万年前,这时运用生动逼真的历史图片,展示一幕幕原始居民的生活、劳动场景(尽管有的是想象图),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原始社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学其他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运用大量的历史图片,展示历史场景,再现历史,真正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其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电视,录象,多媒体等播放历史影片,历史人物的活动,电视剧片段,这是“带”学生进历史时空最为有效也最直接的手段。需要教师注意的就是在使用历史影片和电视剧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材,有针对性的选取材料,不能因此而把历史课上成“看电影或电视”课,那样“喧宾夺主”有违使用此手段的本意。使用历史影片和电视,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愤,起到“带”学生的思维进历史时空的目的即可,针对教材该拓展的就大胆拓展,该简略的就勇敢简略,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取舍,自己要把握好分寸,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辑,然后再把它带到课堂。其四,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的角色。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历史是人物活动的结果。历史就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演历史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揣摩历史人物的心理,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利用这一方式“带”学生进历史时空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课堂环节的安排,适时把握和驾驭课堂,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注意适当的调控,真正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过程。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教师要把握这个“带”的涵义和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主宰作用,教师只是把学生“带”进历史之门,打开一扇历史的窗户,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双手去挖掘,用自己的心去顿悟。教师把学生“带”进历史之后就和学生一起游历历史迷宫,寻找历史线索,与学生一起随着历史事件的波澜起伏而或紧张或轻松,或愤慨或同情,或鞭挞或赞扬,随着历史人物命运的波折跌宕而或喜或悲。当与学生一起来到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千古绝唱、宁死不降的文天祥身边时,当一起看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开动打完了弹药撞向敌舰的壮举时,当听到因变法失败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临刑前发出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之言时,……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生命的崇高与价值,一起感悟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意义。二、在把学生“带”进历史时空,充分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下一步关键的就是要善于把学生从历史时空“领”出来,从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便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读史以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到底,任何教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尤其是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历史知识都是建立在今人在一定的史学和哲学理论基础上的,史学理论与对待历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构建历史学科大厦的基石和框架,因此学习历史决不是单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主要是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和历史人物身上,学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利的东西,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评价历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从中得出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比学会历史史实的相关知识更重要。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运用适当的方式适时地把学生从历史时空“领”出来,然后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是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如何把学生成功地从历史时空“领”出来,让他们的思维回归到阳光灿烂的现实?笔者尝试了几种方式。其一,顺其自然法。就是顺着历史事件的叙述,当叙述完一件事情或一个人物时,然后自然而然地询问学生:你如何看待这件事?你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你从这件历史事件中学到了什么?你从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哪些?这样学生自会非常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提示和指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戛然而止法。当教师带领学生在历史时空游历到一定程度,到了某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或某个历史人物命运的紧要关头,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调动起来,十分投入的时候,猛然停止,让课堂出现一个短暂的“静寂”,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陷入深深的思索中,仿佛电视画面的猛然停顿,激起学生的巨大的感情冲击波,“此时无声胜有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当将到岳飞被迫班师回朝,并且被秦浍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而死的时候,教师把握好课堂气氛,在适当的时候将故事“戛然而止”,在猛地停顿中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悲壮与无奈,使学生达到群情激愤的教学效果。其三,时空置换法。教师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或文字把学生的思维进行置换,从古代置换到现在,仿佛拉动摄象机的镜头一样,适当的时候把它拉近,适当的时候再把它拉远,在远和近的比较中让学生品评历史,感悟历史。其四,心理暗示法。无论怎样运用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拉进历史时空,但学生的潜意识实际一直还给他一个暗示:那就是他们是在阳光明媚的现实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呀善于观察学生心理的变化,当学生对某一个历史事件了解到一定程度,要运用适时的心理暗示,对学生进行启发,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价。其五,引用他证法。对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对它们进行过评价,在教学中,在适当的时机,列出这些评价,由此引发学生对它们的科学看法,激发学生的探讨评价的兴趣。总之,历史课教学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大熔炉。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既做到传授知识又跳出知识对历史进行评价,既
本文标题:历史教学随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3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