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标解读
第1页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标解读课表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标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口与城市◆(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由于年龄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仅限制在比较简单的人口数量多少,人口增长快慢这些事实上,虽然在各种形式的讨论中,学生也会说出人口增长的一些原因,但教学没有涉及到原理性的内容。高中地理的学习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在学完地理课后,会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第2页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假设有不同教师设计了下列两种不同的评价习题:习题1①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②世界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各有什么特点?习题2①请比较图X所表示的不同人口发展模式。②指出每一种人口发展模式的特点。应该说,习题2比习题1更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回答习题1时,如果因为没能回答出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而使整个题目不能得分,这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因为学生很可能具有分析的能力,面对这种题目,却因为没有记住一些事实而失去了使用自己分析能力获取分数的机会。(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第3页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提供给学生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包括迁移的大致人数;迁出迁入的地区分布;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状况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个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在地区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把由学生发现并分析地区人口迁移状况放在前面,宏观认识放在后面。(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都是以往高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为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地球第4页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也有人把人口合理容量称为理想人口或适度人口,其含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具有的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能带来最大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人口。所以环境承载能力下的人口数量与能最大程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是不一样。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或阈值),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人类如果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例如:教学时在比较简单的层面上,可以给出一些虚拟的数据,如,有一片草原,可以放养一定数量的牛羊,可以供若干家人幸福的生活。如果又迁来一定数量的人家,当地的生活水平肯定会下降,但也可以维持生活。如果继续迁入人口,生活水平会继续下降,直到该地区的资源无法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通过生活水平的变化可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在比较深的层面上,教师可以给出更复杂一些的真实情境,例如,某一个大都市为什么能生存似乎超出阈限的人口?这就可以引到资源的外部输入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深度的实例进行讨论。(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此外,从课程以外的第5页媒体中,学生也能经常接触具体城市的知识。居住在城市中的学生还具有对城市的体验性知识。因此,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相当多的有关城市的感性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以具体城市的形象孤立存在的。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并通过认识城市的特征来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一个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被广为承认的理论,例如,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城市内部的中心地结构等。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是本条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上述城市理论上,而是定位在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本条标准没有规定一定要学习有关理论中的哪一个,或必须学习几个理论,也没有规定一定要掌握某个理论中的哪些概念和原理。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以使用通俗的语言和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实例帮助学生学习,目的在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例如,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进行学习:第6页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学习途径。实地调查是一种方式,在前面城市结构的学习中已经介绍过。还有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有效的,即通过地图进行学习。让学生自己搜集或者由教师提供学生不同规模城市的地图,图上有比较详细的各种服务机构地点的分布。在分析地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勾画出各城市服务功能分区略图,再进行对比,由此入手,简单地介绍有关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城市内不同分区的形成原因。(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区域中的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如果教科书对这个内容处理较好,或教师教学中把握较好,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意识到,原来看上去很生活化的、不规则的城市中还蕴涵着这么多的道理。生活在乡村的学生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但是能够读高中的学生一般都会经历过至少县城的生活。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本条标准没有把中心地理论一词放在标准中,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深第7页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进行地理理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可以采用下面的学习方式:1.让学生调查家里人或周围的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哪些商店,方法不限:食用油、食用盐、蔬菜、米、面、卫生纸、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等等。2.将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规律性。3.让学生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再调查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离家的距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调查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4.将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统计。5.将两部分调查的资料结合起来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目前在我国的一般城市里,人们要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如常用食品或日用小商品,只要到住所附近的小商店或离家比较近的超市即可。如果要购买家用电器或高档商品,则需要到比较大的商店或专门商店。因为日用小商品需要经常购买,所以满足居民这种需要的小型商店就比较多也比较分散;对这些小店来说,周围有一定数量的居民来购买商品就可以维持生存。那些经营高档商品或非日常用品的商店,人们不用经常去,偶尔去一次,距离远一些也没有关系;对这些商店来说,虽然人们不会经常光顾,但相对小商店来说,数量比第8页较少,因为服务的范围就比较大,来购物的人数也不会很少,可以维持商店的生存。如果做了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调查,还会发现,在大的商业点可以买到小商店经营的商品。也就是说,服务点在空间分布上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的分布图,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城镇内的商业中心。上述教学是以某个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为实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便于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将学习的范围扩大到某个区域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理论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但是现实中城市的空间分布受更多因素的影响,也许学生得不到典型的资料。教师同样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介绍人们对城市空间结构认识的发展过程,对理论与实际情况之间差距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6)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因为是个历史进程,学生第9页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资料进行概括,为了实现本条标准,建议教师的教学也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而且教学中和考核中使用的资料应该是不同的。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这种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耕地的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如果管理不当的话,城市居住区内的环境状况会变得恶劣,这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比较适合使用统计资料和其他现成资料,而城市化对城市居住区内环境的影响则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展开:城市化过程的标志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并集中地进行工业生产、服务等专业化的高效率劳动。教材编写者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城市周边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变的事实入手,讨论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例如,2019年11月29日中新网刊登消息:北京石景山区改革户籍制度万余农民变城镇居民。当年12月1日,石景山全区尚为农业户口的15535人,一次性整建制变更为城镇居民。这个举动的背景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和发展,石景山区已第10页形成大城市、小农村的格局,农业人口仅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农村耕地不足1万亩,城市和农村已融为一体,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城市已基本趋同。石景山区农村的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全区农村产业结构已基本被二三产业所取代,全区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格局,农村城市化已是必然发展趋势。北京2019年4月2日北京报纸上又登出一条消息:户籍制度重大改革每年京郊五万人农转非。从2019年4月1日起,北京市郊区新生儿和具有农村户口的在校学生,可自愿转为北京城镇户口。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消息开始城市化内容的教学。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消息除了告诉我们北京有越来
本文标题: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标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3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