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11级《纪录片》复习题-完全版
2011级广电、播主专业《纪录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形象化政论”出自列宁“新闻片要具有适当的形象,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这一讲话,在中国扩及到新闻纪录所有领域。1953年,我国把“形象化的政论”作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创作准则。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是报纸的兄弟。“形象化政论”作为对纪录片政论特性的赞誉。其特点是取材于社会变革和大型建设,政治观点鲜明,解说词铿锵有力,事例典型密集,画面内容饱满,音乐高亢激昂。创作方式强调政治化主题先行,文学化形式表现;把解说词当作“文眼”,强调文采、修辞和抒情风格,缺少注意画面作为主体的意义。2.格里尔逊模式格里尔逊的电影理论被称为格里尔逊模式,通俗的说就是画面加解说的电影形态。格里尔逊为纪录片所做的界定——“创造性地处理现实”。包含了纪录片的核心元素:作为表现对象的现实(而不是历史、幻想或者摄影棚里的表演)与作为创作方法的创造性处理(而不是简单地机械记录)。模式所体现的格里尔逊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一、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纪录电影要肩负社会责任,实施公众教育。二、纪录电影要处理现实题材。三、纪录电影应该是诗意的。《漂网渔船》、《邮郎》是格里尔逊模式的代表作,现实题材、诗意表达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这种模式是纪录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时代的最为有力的创作模式。3.纪录片《收租院》1966年初,由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拍摄,主创人员王元洪、朱宏、陈汉元等。播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连播8年。其意义在于,1、拓展了我国纪录片的影响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有机结合,使《收租院》成为早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高峰。2、它运用声画元素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村两个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3、情感把握。它一改以往纪录片的报道型模式,尝试了一种以情感为重心的散文体纪录片。解说词朴实、真切、细腻、充满感情和文学色彩,解说和音乐恰到好处,很好地激起了当时情境下观众的内心情感。4.《望长城》1991年开播,由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联合拍摄,中方主创人员有刘效礼、陈汉元等。该作品共4部:《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烟散尽说沧桑》。《望长城》以一种厚重质朴的历史氛围、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的声画效果、睿智深邃的文化意识,透过长城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与荣辱兴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实风格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是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5.“纪录片编辑室”1993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是中国第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独立运作的纯纪录片栏目。它始终关注社会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形成了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已经成为市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代表作有:《德兴坊》、《十字街头》、《壮行罗布泊》、《大动迁》等,这些为《纪录片编辑室》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一系列国内外的重要奖项。6.《河殇》《河殇》,由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夏骏编导,金观涛、厉以宁为顾问的六集电视系列片《河殇》于1988年6月11日至28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8月15日至21日又重播后,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岐见迭出。全称为《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是中央电视台1988年播过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片子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把中华文明说成是“黄色文明”,把西方文明说成是“兰色文明”,内容讲的是蓝色文明(海洋文明)战胜黄色文明(黄河文明),目的在于指出外国文明的强势于中华文明的颓废,并指出学习外国是强国之法。黄河是母亲河,她身上的血泪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这部片子曾警醒了很多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祖国、认识祖国的文化。7.《话说长江》一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它使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该片解说人陈铎以一头白发和幽默自然的风格著称,也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电视主持人。该片在1983年度全国电视专栏节目评选中获特别奖。8.《丝绸之路》我国电视史上第一部大型知识型纪录片,也是第一个中外大型合拍项目。1980年中日合拍,《丝绸之路》摄制组完全以纪实的手法,以弘扬民族文化、回溯历史、面向未来的创作视点,沿着连接中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古道一路拍摄、采访,由东到西,探古访今。它的拍摄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规模上代表了当时我国所能达到的纪录片的最高水平。9.《流浪北京》《流浪北京》是由编导吴文光从1988年开始拍摄,1990年剪辑好的关于“北漂一族”的纪录片,讲述的是87到89年在北京的五个艺术家的故事,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该片围绕一群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画家也有导演,五位人物是:写作的张慈、拍照片的高波、画画的张大力和张夏平以及戏剧导演牟森。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然而,他们迎上的更多是尴尬的现实,表面上他们都很乐观,那是因为他们不愿告诉别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流浪北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记录片。吴文光之于中国新记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在国际获得了多项大奖。影片分为六段:1、为什么到北京;2、住在北京;3、出国之路;4、1989年10月;5、张夏平疯了;6、《大神布朗》上演。10.城市交响曲电影影片素材将主要来源于发生全国中小城市中的励志成长故事以及中小城市成功发展建设历程;通过影片将展现不同城市、不同行业成功人士的风采与美丽,通过影视艺术途径,采用多样的创作形式,谱写“城市交响曲”。11.《地方台30分钟》1989年1月9日开播,其前身为《地方台50分钟》。它是第一个固定的纪实性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专门为播出地方电视台优秀纪录片而设。它给地方台一个播出纪录片的渠道和展示他们成就的平台。这个栏目的蓬勃生命力显示了它节目的精良质量和观众的深深厚爱,其的精品意识和系统意识是它成功的关键因素。出了很多成名获奖作品如《两个孤儿》《半个世纪的乡恋》《龙脊》、《回家》等。12.“真理电影”维尔托夫在1922年提出“真理电影”主张。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类的眼睛更能捕捉到真理,因为在电影中,可以对真实的事物进行创意性的处理,并建立一种符合工具性宣传需要的意义或真理。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创始人法国人让鲁什把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作为真实电影流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事实电影记录,来对抗虚构影像,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13.“直接电影”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直接电影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使用轻型的摄影机和录音机,记录事件实际发生的状况,只用本身的声音。最早出自亚伯索斯。二、填空题:(每空1分)(一)写出下列电视纪录片导演的代表作品1.张以庆《舟舟的世界》、《红地毯上的日记》、《英和白》、《幼儿园》等。2.贾樟柯《小山回家》、《三峡好人》、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3.陈晓卿《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国》《远在北京的家》《龙脊》4.孙增田《最后的山神》、《黄河一日》《神鹿呀,我们的神鹿》《家住荷花淀》5.段锦川《青稞》、《蓝面具供养》、《青朴--苦修者的圣地》、《广场》)、《八廓南街16号》、《天边》《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沉船-97年的故事》6.康建宁《沙与海》、《阴阳》《当兵》《闯江湖》《生活》《公安分局》《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情》7.蒋樾《喇嘛藏戏团》《拉萨雪居民》《天主在西藏》《东方三侠》、《票友》、《上班》、《矿工》《彼岸》、《静止的河》、《幸福生活》、《爱情战争》8.杜海滨《窦豆》《高楼下面》《人面桃花》《电影童年》《石山》《铁路沿线》、《伞》《1428》9.王海兵《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山里的日子》、《灯城自贡》《四川龙门阵》10.徐童《麦收》《算命》、《老唐头》11.张内咸《待业青年》、《草莓100%》12.周兵:《记忆》、《故宫》、《台北故宫》、《敦煌》、《外滩佚事》等13.张同道:《沙湖画人》《居委会》《白马四姐妹》《经典纪录》《发现民间》《世纪长镜头》《世纪经典》《小人国》《成长的秘密》《我们的孩子》《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14.维尔托夫《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热情:顿巴斯交响曲》15.费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制陶者》《南海白影》《英国工匠的艺术》《土地》《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二)写出下列影视纪录片的编导姓名1.《初潮》柯丁丁、郭静2.《毛毛告状》王文黎3.《河之南》徐小卉洪眉李冬梅葛明刘越4.《华氏911》迈克尔·摩尔5.《老唐头》徐童6.《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执行总编导:周艳编导:刘军卫、程乐平、段骏、李宁、高晓蒙、苏全军、石世仑、高隽、万剑英、毕岳昆、章晓宇、李成才、刘颖、黄蔚、包润峰7.《故宫》周兵、徐欢8.《流浪北京》吴文光9.《周恩来外交风云》傅红星10.《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张丽玲11.《八廓南街16号》段锦川12.《西藏的诱惑》刘郎13.《雕刻家刘焕章》李绍武14.《高三》周浩15.《德拉姆》田壮壮三、简答题(每题10分)1.《最后的山神》是一部什么样的电视纪录片?《最后的山神》是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代表之一,它将镜头对准鄂伦春民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萨满类似于汉族的巫师,也就是与山神沟通的灵媒),通过他在山林间自由的原始的生活,让我们看到鄂伦春人走出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以后,老一辈人对传统狩猎生活的留恋以及与山林割不断的精神联系,也反映了新的生活对他们的冲击。作品的格调始终笼罩着一种淡远的忧伤,树木和动物的减少、定居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鄂伦春人的生活。山神在逐步消失,作为最后一个萨满,孟金福是孤独的。当他刻有山神的树被砍伐之后,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拍摄者的要求下,他表演了最后的一次“跳神”,然后,孤独地上路了,带着,种行将消逝的文化形态。本片忠实记录了这些鄂伦春人的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如制作桦皮船,但是这些古老的传统就渐渐遗失了。作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原生态,但由于要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或者说是鄂伦春人的心灵,因而它需要依赖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在时空安排上,创作者把简单明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时间上以“冬一春一冬”的顺序展开,空间上也以“山林一定居地一山林”这样的一个循环开始和结束。从叙事手法上看,《最后的山神》强调细节,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片子由一个个小故事推进,有转折、有完整的高潮和结局,一步步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命运。片子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生活在山林间的、保留着古老习惯的老猎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一个民族即将消失的生活状态。而影片最后,随着老母亲一句叹息:“神走了,请不回来了……”片子戛然而止。在后期剪辑上,创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既完整真实地呈现出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损害真实性,又做得十分精炼细致。该纪录片以电视栏目为依托、以精英文化形态为主导,以强烈的思辨意识和人文关怀挖掘题材,是我国人类学纪录片的代表之一。2.简析纪录片《京剧》导演是蒋樾央视原创纪录片,也是首部全景描述京剧发展史的纪录片。,《京剧》的出现填补了这一题材真空,加之其精美的制作,使得该片一经播出便成为当下的收视红星。《京剧》力求为观众呈现出京剧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时代变迁、家国兴衰和个人命运,同时表现京剧的承传流变、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该纪录片共8集,每集都以京剧经典剧目为题,分别为《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借东风-传承》《大登殿-绽放》《生死恨-抗争》《凤还巢-坤伶》《荒山泪-江湖》《
本文标题:2011级《纪录片》复习题-完全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3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