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传输工程管理手册之线路工程_工艺篇01
第1页共11页传输工程管理手册之线路工程工艺篇第2页共11页目录一、杆路部分1.1、杆路路由复测1.2、杆路立杆1.2.1、挖杆洞1.2.2、立杆1.2.3、号杆1.3杆路拉线1.3.1、挖拉线坑1.3.2、(埋)地锚出土1.3.3、制作拉线、撑杆、高拉装、吊板拉1.3.4、拉线警示保护管安装1.4、杆路吊线1.4.1、吊线抱箍的安装1.4.2、吊线布放制作1.4.3、吊线接续1.4.4、吊线过路警示牌(管)安装1.4.5、架空光缆(吊线)防电处理1.5、地线、避雷线的安装处理二、光缆敷设部分2.1、光缆单盘测试2.2、光缆路由复测与配盘2.3、杆路架空光缆敷设2.3.1、敷设光缆2.3.2、光缆挂钩隔距2.3.3、光缆预留及过杆保护2.3.4、光缆宣传警示牌安装2.3.5、水泥杆引上钢管及保护的安装2.3.6架空光缆进入塔下屋基站安装2.4、管道光缆敷设2.4.1、管道光缆敷设2.4.2、管道吹缆2.4.3、管道光缆盘留、余弯及固定处理、2.4.4、光缆标识牌的挂放2.5、光缆接续2.6、光缆接头盒安放2.7、光缆成端制作2.8、防雷处理2.9、光缆测试第3页共11页一、杆路部分1.1杆路路由复测1.通信杆路应按设计图纸进行路由复测,路由复测是对设计路由的核实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复测中发现设计路由与现场环境不符或不合理、不安全时,可提出合理的变更方案,在征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方能实施。2.复测中要着重把握工程的难点,如过电力线、过轨、过河、过江、过路、过桥等,作为工程监理的侧重点。3.通过路由复测,应摸清工程沿线地上杆路、绿化、地下管线障碍,以及终端杆、角杆拉线等地锚装设位置和情况。4.通信杆路应按设计规定的杆距立杆,杆距一般市区为35m~~40m,长途为45m~~50m,通信杆路杆距间距离在轻负荷区超过60m,中负荷区超过55m,重负荷区超过50m时,应采用长杆档的建筑方式。划分线路负荷区的气象条件应符合YD5102-2003《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5.路由复测时,根据杆路架设线路的性质,杆路架空光缆线路与其他建筑物间距应符合YD5102-2003〈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6.设计要求角杆的测量中禁止有“S”弯,两反向角杆要求至少有一根直线杆,但在线路跨越公路铁路河流时要求至少保持2根直线杆。第4页共11页1.2杆路立杆1.2.1挖杆洞正确:杆洞深度符合设计要求错误:杆洞深度不符合设计要求1.挖杆洞前应校对该标桩位置是否与图纸或复测的记录相符,确认无误后方可挖洞,水泥杆洞宜为圆形或长方行;2.挖杆洞,杆洞深度应符合如下要求:电杆类别杆长(m)土质分类普通土(m)硬土(m)水田、湿地(m)石质(m)水泥电杆6.01.21.01.30.86.51.21.01.30.87.01.31.21.41.07.51.31.21.41.08.01.251.41.61.28.51.51.41.61.29.01.61.51.71.410.01.71.61.81.611.01.81.81.91.812.02.12.02.22.03.在立杆前应检查杆洞的深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发现不合格杆洞应及时修正直至合格;4.土质的杆洞洞深偏差,应不小于±50mm,石质的杆洞洞深偏差应小于±30mm;5.在斜坡地区挖杆洞,其洞深应从洞的下坡口往下150~~200mm计算洞深。深度1.4m符合设计要求深度1.15m与设计不符第5页共11页1.2.2立杆正确:直线杆路段电杆垂直,呈一列直线错误:直线杆路段电杆偏移,未呈一列直线正确:立杆按规范进行操作错误:角杆未内移,杆梢仰度过大1.立杆前应对电杆长度、规格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规定要求进行核实;2.杆洞回土应分层夯实,每回填土30cm夯实一次,市区与路面齐平;郊区应高出路面10cm~~15cm。3.直线段杆路上的电杆应立在线路路由的中心线上,与路由中心线的左右偏差应不大5cm;要求杆身与地垂直;仰度过大角杆未内移第6页共11页4角杆应立在线路转角点内侧。水泥杆杆跟内移(俗称“拨根”)10cm~~15cm,木杆内移20cm~~40cm,因地形限制或装撑杆的角杆可不内移;5.终端杆立起后,杆身应向拉线侧倾斜,其中水泥杆10cm,木杆20cm~~30cm;6.在三电合杆线路上做终端时,应单设终端杆,以免破坏原三电合杆线路上的张力平衡;线路架挂高度不得高于5.5m,以确保线路距10KV电力线垂直距离不小于2.5m.1.2.3号杆正确:号杆高度正确,字迹清晰、规范错误:号杆高度不够错误:字母印反错误:号杆不符合设计要求1.号杆一般应按由北向南或由东向西顺序编号;2.杆路沿公路、铁路或乡村大道边时、杆号应写在靠近道路的一侧,如果两边都有道路,应以杆路靠近所沿着的道路为准。如果杆路不沿道路建设时,如有小路则面向小路编号,或面向维护人员便于行走的一侧;3.号杆的字或牌的高度:最末的一个字或号牌下边缘应距离地面2.0/2.5m(乡村/市区)。杆高度1.7m与设计不符第7页共11页号规定喷刷白色60×20cm的底漆面,编号为黑色字体,杆号应面向公路或人行道路;4.在同一段落内,应采取同一书写样式或钉牌;5.如建设单位对杆号书写有具体标准要求的,则请按照规定执行。1.3杆路拉线1.3.1、挖拉线坑正确:拉线坑深度、开土槽符合规范要求错误:拉线坑深度、开土槽不符合规范要求1.各种拉线地锚坑深应符合如下的规定:拉线程式普通土(m)硬土(m)水田、湿地(m)石质(m)7/2.21.31.21.41.07/2.61.41.31.51.17/3.01.51.41.61.22x7/2.21.61.51.71.32x7/2.61.81.71.81.42x7/3.01.91.81.91.52.拉线坑应位于线路偏转角的平分线上,距高比应不小于1:1,当地形限制时距高比不得小于1:0.5,如距高比小于1:0.5,应改为吊板拉线;3.拉线坑应为矩形,洞(坑)底应平整,四壁应与底垂直。地锚铁柄开土槽第8页共11页1.3.2(埋)地锚出土正确:地锚铁柄出土符合规范错误:地锚出土铁柄与拉线成弓形1.检查地锚深度合格后,方能埋地锚、装拉线;2.地锚的实际出土点,与正确出土点之间的左右偏差应小于10cm;3.地锚应埋设端正,不得偏斜,地锚的拉线盘应与拉线垂直;4.埋设地锚的出土槽,应与拉线上把成直线,不得有扛、顶现象;5.一般地锚出土长度为60cm,允许偏差小于+5cm~~-30cm;6.地锚坑回填土应分层夯实,每回填土30cm夯实一次,市区与路面齐平,郊外应高出路面10cm~~15cm;7.石质土地锚的装设应符合地锚钢柄和拉线的夹角为90º的规定,其夹角偏差允许±5º。1.3.3制作拉线、撑杆、高拉装、吊板拉地锚铁柄与拉线成弓行不符合要求地锚铁柄出土(30cm)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第9页共11页正确:拉线在角平分线错误:角平分拉线偏位正确:拉线中把缠扎符合规范要求错误:拉线中把缠扎不符合规范要求1.拉线程式一般为7/2.2与7/2.6的镀锌钢绞线,线路偏转角大于45º(角深为19.46m)时,应装设双终端拉线。2.拉线程式一般比电线程式规格大一级的镀锌钢绞线,抗风(防凌)拉线程式为7/2.2的镀锌钢绞线。3.角杆拉线应在内角平分线上,终端拉线应在线路的中心延长线上。4.水泥电杆单条拉线装在距杆顶50cm处,杆上装两条拉线时,第二条拉线装在第一条拉线下方40cm处。5.拉线上把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电杆种类拉线程式缠扎线径首节长度间隙末节长度留头长度留头处角平分拉线偏位缠扎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第10页共11页理水泥杆1X7/2.23.010030100100用1.5mm镀锌铁线另缠5圈扎固1x7/2.63.0150301001001x7/3.03.0150301501002x7/2.23.0150301001002x7/2.63.0150301501002x7/3.03.020030150100夹板法7/2.21块夹板501001007/2.61块夹板501501007/3.02块夹板30100100中把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类别拉线程式夹、缠物首节间隔末节全长钢绞线留长夹板法7/2.2Ø7夹板1块2801006001007/2.6Ø7夹板1块2801506001007/3.0Ø7夹板2块中间隔30100100600100另缠法7/2.23.0铁线1003301006001007/2.63.0铁线1502801006001007/3.03.0铁线2002301506001002x7/2.23.0铁线1502601006001002x7/2.63.0铁线1502101506001002x7/3.03.0铁线200310150800150V型2x7/3.03.0铁线2503101508001506.装设撑杆的埋深不应小于600mm,距高比应不小于0.5。撑杆的装设位置应在光缆吊线下的100mm处;7.高桩拉线的正拉线、副拉线、电杆中心线、拉桩中心线应成一条直线,其中任一点的最大偏差不得大于5cm;8.吊板拉线的拉索固定点距吊板在杆上的固定点,其高度约为地面杆高的1/5。1.3.4拉线警示保护管安装第11页共11页正确:拉线警示管安装符合设计要求错误:拉线警示管安装与地面没相接触错误:地锚铁柄出土不符合规范要求,地锚警示管无法安装1.市区、乡镇、公路边的拉线应根据设计和实际情况加装PVC斜拉线警示管(¢34mm每处2米);2.根据实际选用警示材料(一般地锚用警示管φ75cm,拉线用警示管φ34cm)。安装不符合要求
本文标题:传输工程管理手册之线路工程_工艺篇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5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