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26-30
答疑及资料索取微信公众号:书香里的流年1/6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35篇)26-3026.梁鸿尚节(梁鸿)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注释①梁鸿:东汉隐士。节介:气节,操守。②不为章句:不著述文章。章句,篇章字句。③豕(shǐ):猪。上林苑:古宫名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④去失:损失。⑤居作:做佣工。⑥执勤:从事劳作。⑦耆(qi)老:老人。恒人:常人,一般的人。⑧长者:古时对男子的尊称。文言知识尚“尚”解作“尚且”“还”,这是古今相同的。上文“梁鸿家贫而尚节"中的“尚”,指“推崇"“崇尚”,句意为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崇尚节操。所谓“尚文”“尚武”,即指重视文、重视武。“尚"还指“夸耀”“自负”,如“君子不尚其功”,意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夸耀自己的功劳。思考与练习1.《后汉书》是一部_______体______史,“后汉”指的是______(朝代)。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毕()②其()③以为()④许()⑤因()⑥让()3.翻译①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②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4.“(梁鸿)家贫"在选文中的两处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句画线句中都有一个“悉”,请简析这两个“悉”对于刻画梁鸿形象的作用。答案1,纪传;断代;东汉2.①完毕,结束;②那个;③认为;④同意;⑤于是,就;⑥贵备3.①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询问(他)损失的财物,把自己的猪全部赔偿给他。②这时(主人)才对梁鸿感到敬佩惊异,把他的猪全都还给他。4.①(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②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5.“悉”的意思是全都,全部。第一个“悉”出现在梁鸿赔偿主人损失的时候,他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拿出,体现了梁鸿面对犯下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诚意。第二个“悉”出现在主人改变态度,将猪还给梁鸿的时候,主人要将所有的答疑及资料索取微信公众号:书香里的流年2/6猪都还给他,表现了主人对他的敬佩,也从侧面刻画了梁鸿崇尚节操、令人尊敬的形象。27.范式访友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注释①太学:设于京城传投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开始设立。②过拜:前往拜访。尊亲:对对方父母亲属的敬称。③孺子:儿童。这里指张劭的孩子。④克:约定。期日:日期,时间。⑤设馔:准备食物。⑥千里结官: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⑦审:慎重。⑧信士:诚实可信的人。乖违:违背。⑨升堂:登上厅堂。文言知识相“相”在古代汉语中除了解释为“互相”外,在某些语境中还可以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①解释为“我(们)”。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②解释为“你(们)”。如“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③解释为“他(们)”,如选文中的“尔何相信之审邪”。思考与练习1.请写出下列诗句中“相”的意义: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少()②游()③并()④方()⑤何()⑥其()3.翻译:①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②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4.张劭母亲起初表示怀疑是因为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选文通过描写她的质疑来表现张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中的范式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1.①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我”;②互相;③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你”。2.①年轻;②学习;③一起,同时;④才,刚;⑤为什么;⑥那人险不收账六口:3.①张劭把(这事)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好食物来等待范式。②(他)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给你们酿酒。”答疑及资料索取微信公众号:书香里的流年3/64.这已是一个两年前的约定,两人的家乡又相隔千里;对于范式/朋友的信任5.信守承诺;珍视友情28.梁上君子寔在乡间,……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注释①寔:陈寔,东汉名士。曾任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②岁荒:年成坏。俭:贫乏,贫苦。③整拂:整理拂拭(衣服)。④正色:庄重,严肃。训:教导,教诲。⑤习以性成:习惯了就养成(不良的)品性。⑥稽(qǐ)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归:自首。⑦譬:使……知晓。⑧克己:严格要求自己。反善:回心向善。文言知识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古代汉语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窃”中的“盗”指偷窃。思考与练习1.选文中的陈寔曾出现在初中教材篇目《__________》中,该文讲述了他的儿子__________(姓名)与客据理力争,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阴()②勉()③遂()④徐()⑤之()⑥遗()3.翻译①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②自是一县无复盗窃。4.后文与“时岁荒民俭”句意密切相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陈寔与盗对话时用的称呼是“君”,请分析他这样做的用意。答案1.陈太丘与友期;陈纪/陈元方2.①暗中;②努力;③终于;④缓,慢慢地;⑤他,代小偷;⑥给予,馈赠3.①有个小偷夜里闯进他家里,躲在房梁上。②从此以后整个县里没有再发生过盗窃。4.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5.“君”是古代对于对方的尊称。陈寔用“君”来称呼小偷,是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并没有把他当成一个恶人,和“不善之人未必本恶”“梁上君子”“视君状貌,不似恶人”等所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希望借此唤醒对方内心的良知,鼓励他克答疑及资料索取微信公众号:书香里的流年4/6已反善。29.记“六一”语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选自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①顷岁:近年间。②孙莘老:孙觉,字莘老,高邮人。③乘间:乘机,找机会。④自工:自然精妙。⑤疵(cī)病:缺点,毛病。指擅(tī):指出缺点、错误。补充莘莘学子(shēn)莘莘: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莘庄(xīn)树绕村庄,水满陂塘。陂(bēi),黄陂(pí)南路趁机chènjī,乘机chéngjī乘间chéngjiàn利用机会,找空子。间(jiàn)1.空隙:乘间。2.嫌隙;隔阂:亲密无间。3.隔开;不连接:间隔。黑白相间。4.挑拨使人不和;离间:反间。5.拔去或锄去(多余的苗):间萝卜苗。文化常识谥(shì)又称“谥号”,是封建社会里人死后按其生前品性、事迹评定褒贬而由朝廷给予的称号。上文说的欧阳文忠,即欧阳修,他的谥号为“文忠”,故后人称他为欧阳文忠公。韩愈的谥号为“文”,后世称他为韩文公。又,岳飞的谥号为“武穆”,后世称他为岳武穆。思考与练习1.标题中“六一”指代的是欧阳修,因为他晚号______________。他还有一个号是___________、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术()②唯()③而()④自()⑤其()⑥尤()3.翻译: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4.面对孙莘老的询问,欧阳修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张与现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针锋相对。5.欧阳修的主张包含了一般治学的方法与态度,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注重积累答疑及资料索取微信公众号:书香里的流年5/6B.虚怀若谷C.勤于实践D.善于反思答案1.六一居士;醉翁2.①方法;②只有;③并且;④自然;⑤他的;⑥尤其,更加3.①(他)曾经乘机拿写文章的事请教欧阳修。②一般人的毛病在于写文章(写得)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文章,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5.B30.请君入瓮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文昌右丞:官名。周兴:武则天当政时的一个酷吏。丘神勣与后文的来俊臣亦为武则天时期的酷吏。通谋:共同策划(谋反)。②鞫(jū):审问。③推事:勘断案件。对食:共同进餐。④承:招认。⑤内状:内廷文书。推:追究,审问。文言知识名词做状语古代汉语中名词可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充当状语。这种做状语的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要在它的前面加上介词“像”“以”“按”“于”之类,构成介词结构。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人”应译为“像人似的”。而上文“火围如兴法”中“火”应译为“用火”。思考与练习1.以下和《资治通鉴》体例相同的史书是()。A.《左传》B.《战国策》C.《三国志》D.《新五代史》补充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答疑及资料索取微信公众号:书香里的流年6/6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五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或()②之()③方()④如()⑤因()⑥伏罪()3.翻译①囚多不承,当为何法?②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4.选文中的来俊臣用周兴提供的办法来对付他,这叫作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中的周兴是个怎样的官员?依据是什么?答案1.A(A项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B项是国别体史书;C、D项是纪传体史书)2.①有人;②代这个案子;③正;④按照;⑤于是;⑥认罪3.①囚犯很多不肯招认,应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认罪)呢?②用炭火在周围烧这口大瓮,让囚犯到里面去,(还有)什么事会不招认?4.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5.是一个酷吏。这点可以从他提供给来俊臣的酷刑中看出,更可以从“此甚易耳!”“何事不承?”等轻描淡写的语气中看出。
本文标题: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26-3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1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