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居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居住区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北大学建筑系2013.9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居住空间发展背景1.快速城市化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4.9%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45.68%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每年约1%左右。按13亿人口计算,每年新增1300万城市人口。每年建设约15亿平方米住房。2011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数据来自《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2.住房分配制度改革(1)1998年朱镕基总理宣布“停止福利分房”政策。(2)房地产一级市场被政府垄断,二级市场被开发商垄断(3)住房类型相对单一。(90%以上都是商品房,公租房、廉租房、经适房比例低)3.家庭结构变化(1)从四世同堂到三口之家(2)丁克户(3)老龄化与空巢户第二节什么是居住区?1.国标中的居住区概念1.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会形成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2.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或自然界限(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相对完整的地段,小区内设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居住小区可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1.2居住区的概念(规范版)3.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并不被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居住组团内设有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组团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主体城市中建设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场所工厂城市中的“造人”工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休闲生活最集中的场所。2.我们认知的居住区概念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及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用地25%-40%工业用地15%-30%我们5+2,白加黑的开发,设计。道路广场10%-25%然而人民在我们创造的混凝土绿地10%-15%森林中生活幸福吗?(每年新增城市住房面积约15亿平方米)主体城市中建设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场所工厂城市中的“造人”工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休闲生活最集中的场所。主体城市中建设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场所工厂城市中的“造人”工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休闲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孟母择邻”正是因为孟母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住区是一个“造人工厂”这也正是东大周围的房产昂贵的原因第三节形形色色的居住空间1不同区位的居住区1.农村型居住区特点:1人口386199部队2人口分散决定设施少3建筑材料本土化4建设量大2.城市型居住区特点:1人口众多,聚集,异质2开发强度大3市政设施齐全4环境质量一般较农村差(人均用地少,远离自然环境。另外,开发商有时会牺牲部分容积率考虑环境)3.郊区型居住区(棋盘山)特点:1环境2交通3用地4功能单一5郊区化引发的死城4.城中村形成机制存活机制1、土地所有制2、人口素质3.产业特点2不同地形的居住区1.平地居住区(沈阳,上海)A.用地宽松B.规划设计受地形牵制小2.山地居住区(重庆,大连,香港)《管子。乘马》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A.景观优美B.人地矛盾大C.建筑设计多样(退台、架空)D.地质灾害易发(四川)3.滨水居住区A.水质问题B.环境公平问题(浑河南北)C.戏水与防洪(新世界。东方威尼斯)3不同建设时期的居住区1、四合院2、窑洞3.单位制住区形成原因A蓬勃发展型(部队、科研机构住区)B转型型(东北大学社区)C衰败型(铁西工人村)4.现代社区4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1.主流居住区中产阶级的反映社会的意志2.边缘居住区主动边缘:巨富阶层、明星、权贵被动边缘:低收入阶层、老年人、社会异端5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1.高档居住区汤臣一品五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1.高档居住区五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1.高档居住区五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1.高档居住区2.中高档3.低档城中村棚户区沈阳皇姑车辆厂附近棚户区(来源:东北风摄影网)6不同开放度的居住区1.封闭型早期:故宫、围屋、城堡1.封闭型现在:部队大院(沈阳军区家属院)科研机构(西安向阳公司)大院2.开放型开放的条件:领域的建立监视的形成7不同功能组成的居住区1.纯化居住区卧城特点:功能单一社会效率低2.混合居住区居住、工业、仓储、办公、教育、科研、商业、文体、医疗混在特点:居住受影响大生产生活在时空上统一8不同层数的居住区1.低层居住区低层建筑≤10米低层居住建筑1≤X≤32.多层居住区多层建筑10H24米多层居住建筑4≤X≤63.中高层居住区中高层居住建筑7≤X≤93.高层居住区高层建筑24≤H100米高层居住建筑10≤XX≥7层设置一部电梯,X≥12设置不少于2部电梯高层建筑由于地基承载力、投资回报和造价梯度关系通常会选择15、18、21、24、27、33等4.混合层数居住区9不同密度的居住区1.低密度居住区X=20%2.中密度居住区30%x35%3.高密度居住区X40%第二章居住空间演变历程第一节居住空间的产生达尔文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有各种需求,早期人类主要体现在各种生理需求上,比如,衣、食、住、行等,随着进化的深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就包括公共生活需求。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居国家地理中智人的家仓颉创造的会意字“居”第二节居住空间发展历程中国城邑国家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体现在聚落上经历了三个连续而递进的阶段:农耕聚落,中心聚落,城邑聚落中国古代城镇由聚落发展而来,表现了独立发展的持久性。人类最初的居住空间理念1、农耕聚落(约BC7100年——BC4000年)1〉形态:(1)圆形;(2)祭祀中心(3)向心空间布局;(4)防御性;(5)聚落与环境关系。2〉建筑形式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群害,而民悦之,使之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巢居《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久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穴居巢居(建筑材料的增加)始于树居,南方土地平坦,河湖众多,不易于躲避天敌,虫蛇。发展历程:独木橧巢—多木橧巢—干阑式建筑直接促成了后来穿斗式构架建筑和楼的发展实例: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多年,干阑式建筑已经非常庞大,25米长。穴居:(建筑材料的减少)人类祖先初于自然山洞居住,黄土层比较厚的地方(黄河中下游)。地质特点是黄土质地细密,含一定的石灰质。并且黄土呈垂直节理,易于形成壁立,不易塌陷。发展历程:横穴—袋形竖穴—半穴居—原始地面建筑—分室建筑窑洞三门峡市的地坑院靠崖窑(1)半坡遗址:我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据今已有近七千年的历史。选址: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五万平米。规划特点:聚落中心:大房子是氏族成员公共集会议事的场所。也可供老年、儿童及病残成员居住,或作为部落首领接待外族客人的地方,它是氏族公社最重要的建筑物,无论从面积或工程质量来看都是全聚落中最高的,在大房子前有较大的广场。防御:围绕整个居住区的是一个条长达六百余米,深、宽各达六、七米的大壕沟分区:总体布局:三个区,居住区;公墓区;陶窑区。生产生活墓地制陶壕沟分割两个氏族养殖3〉实例(2)临潼姜寨遗址:位于陕西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南依骊山,北望渭水,临河自南而北流经遗址西侧,遗址就位于河滨的台地上。姜寨面积约有五万多平方米。聚落的中心为一广场。居住建筑分布于广场周围。居住建筑外围围绕着一条壕沟,壕沟外为墓地。广场周围的居住建筑分为五组,每组居住建筑群中都有一座大房子,每一组氏族居住建筑群又是若干个由中型房子为中心加上若干小房子的组团,每一个小房子是一个对偶家庭,每一个氏族就是若干个家庭形成的,从姜寨的聚落空间形态组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母氏族公社已是一个组织严密,层次清晰的社会,而聚落空间形态正是这个社会生活组织形态的空间反映。对偶家庭(农耕聚落)→一夫一妻家庭(中心聚落)2、中心聚落(约公元前3500年——3000年)中心聚落或称宗邑聚落,一般以某一强大宗族为中心的众多同姓和同盟宗族聚集而成。社会组织结构:家庭——家族——宗族——聚落共同体1〉家族——宗族家族——宗族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组织结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带有特征的内容。在我国古代有其特定的祭祖和宗庙,于是就有上级宗族的祖庙同时又是下级宗族的远祖庙的格局。2〉宗邑祖庙的所在地在周代被称为“宗邑”,又名“都”,是宗教的统治中心。《左传》襄公十二年说:“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祖于弥庙”。庄公二十八年讲到卿大夫普通的邑与都的区别时曾明确说:“凡邑有先君宗庙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在宗邑周围那些贫弱的普通聚落作为一般的居民点称为村邑,它们在政治上、军事上、宗教上乃至经济上从属于原始宗邑。男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父系氏族:农业发展,畜牧业进展,手工业发达→从农业中分离→商品生产交换→私有制滋生→人之间关系变化→财富差别,不平等的阶级关系。突破血缘结成的联盟,按地域观念结合→社会组织前进。对偶家庭(农耕聚落)→一夫一妻家庭(中心聚落)婚姻制度的变革→父权的确立,私有制的形成。3〉空间建设(1)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聚落是一种中心聚落团的形态。(2)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分间建筑。3、城邑聚落(约公元前3000年——2000年)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集市说1.生态基础有利于人的生存环境(充足的水源、丰富的食物、少天敌)青藏高原关中平原2.人口基础聚居,定居城市型住区县政府所在地不少于2000人。非农人口50%。工矿点少于2000人,但应多余1000人,非农人口占75%聚居=以公共生活为核心+以居住生活为核心聚居定居城市住区产生的条件聚居定居=在固定的地域上+开展居住生活定居3.心理基础1〉“集团”权益2〉群居心理3〉控制自然的心理4〉尊重权利和价值的心理4.文化基础1〉宗教、神道2〉经济金融贸易——物质性要素3〉娱乐生活——精神性要素5.技术基础生产技术(提供食物、岗位)建设技术(提供住房、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交通技术(决定人的活动效率和活动范围)第三节中国城市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1.周城市建设(公元前14世纪)《周礼·考工记》的背景大约在公元前770年周族在中原建立了类似城邦国家的周王朝。随着宗法分封的实行,受封的各诸侯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城邦。——形成周代开国时的第一次城镇建设高潮。——促成“营国制度”。三级城邦体制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城诸侯——封国的国君——诸侯城中心城——“国”尊都——小城邦统治者——卿大夫采邑“城”——“都”卑早期的“城”尚只能起到政治、军事、城堡的作用,实不具备充作经济中心的社会条件。《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纵街,九条横街,纵向道路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面是朝堂,后边是市场市与朝的
本文标题:居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3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