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本章要点•群体的定义与类型•群体的形成过程•群体结构•群体行为的特征•群体冲突与管理为什么我们要关注群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只是个体的简单叠加,那么没有必要专门学习如何理解群体。但是,研究和实践发现,群体心理和行为有不同于个体的特点。•你能想出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变得和独处时有很大差异的例子吗?试着解释为什么。请回答:•一群人在一起活动(例如:在演唱会现场出现的人们),他们是一个群体吗?什么情况下,一群人可以被称作一个群体?一、群体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这个定义认为群体的核心特征是成员之间相互依赖,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第二种定义:群体的心理基础是认同。人们会把自己划分到某个特定群体中,并把自己看作是和群体的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和规范相联系。•在理解群体内现象时,推荐使用第一种定义,但在理解群体之间,尤其是大规模群体之间的现象时,推荐使用第二种定义。一、群体的定义•两所大学中所有的班级辅导员,他们属于一个群体?还是两个群体?还是更多个群体?•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来划分不同的大规模群体。你感到在大学里差异很大的类别有哪些?社会上差异很大的类别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差异让你感到他们属于不同的类别?一、群体的定义•群体和正式组织的联系和区别。按照管理学家巴纳德的定义,正式组织的特征是:①有共同的目标;②有规定的沟通线条和渠道;③有正式的权责分工。除了共同的目标之外,正式组织在达成目标的协作体系方面,即沟通和权责分工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请试着举出一个由群体变成正式组织的例子。什么样的特征出现后,让你认为群体变成了正式组织?二、群体的类型(一)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有意识的协调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清晰程度。•在正式群体中,组织的协作体系通常是通过权责体系和命令链条、规则等非人格化的因素来体现的。•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对正式组织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管理者应该意识到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采取积极疏导的策略,让非正式群体的“反组织”作用减少,更多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二、群体的类型(二)初级和次级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最原始、初级的社会关系,如家庭、邻里和亲密朋友。•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三、群体本位的文化•西方的人本主义强调以个人为本,但是中国的以人为本,不是讲的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群体为本,群体是高于个人的。•群体本位要求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和单位个体的“人”,必须遵守群体规范,自觉考虑群体的反应。也因为以群体为本位,所以中国人重视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维护这种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精华,如爱国主义的传统,集体主义的传统,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传统,浓厚的亲情意识,家、国一体的观念等,都与群体本位文化的作用息息相关。三、群体本位的文化•“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群体为什么比个体重要,你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个观点?为什么?第二节群体发展的过程一、群体形成的基础•群体的核心特征是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感通常来源于两个基础:完成任务或共同命运。•很多群体存在的理由是有共同的目标或任务。为了实现任务,群体需要通过某种协作,克服各种限制因素。•有些情况下,群体的目标并不是很清晰、具体,而是以共同命运,即俗话说的“同舟共济”表现出来的。二、群体发展的阶段•塔克曼把群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形成期、震荡期、规范化期、执行任务期、中止期。三、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并保持一体性的一种状态。•凝聚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积极的人际关系。(2)相互依赖的程度。(3)成员认为自己都属于“某一类”人。第三节群体结构类别和关系•常见的类别划分:组织层级和劳动分工(见图3-1)。•人际关系(见图3-2)。图3-1金字塔形组织内部的群体划分图3-2社会网络图一、类别和关系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先天继承下来的,和个人的后天努力基本无关。•群体规定的关系。在正式组织中,这样的关系是组织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在非正式群体中,这样的关系往往通过某种群体规范表现出来。•自发形成的关系。(1)社会吸引(2)人际吸引二、群体中的角色•角色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角色行为是指一个人反复发生的行为。这些行为和其他人的稳定的、重复的行为相互依赖,目的是产生可以预料的结果。•你有没有遇到过某个人出现过和他或她承担的角色非常不符合的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二、群体中的角色影响角色认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角色期望是指别人认为角色承担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一些客观的、非人格化的因素。角色承担者会感到在某种情形下,他或她只要在这个角色上,就不得不或必须表现出某种行为。•和角色承担者自己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指内部性的激励来源。二、群体中的角色•角色认同主要源自两个方面:(1)从社会关系那里得到的关于自我的反馈。(2)自我的看法。•角色冲突可以分成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针对相同的角色出现了两个或更多的不同期待。角色间冲突是指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望同时出现,使得满足一个角色期望的同时,会让满足另一个角色期望变得困难。•角色模糊是指职位占有者感受到的不确定性。三、群体中的地位•地位就是群体层级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地位有两种来源: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先赋地位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后天努力就获得的地位。自致地位指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地位。•在群体内部,阶层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以保持群体的活力,避免积累阶层之间的矛盾。四、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群体规范对不同成员的影响程度可能是不一样的。高地位的成员可能比低地位的成员更大程度地偏离规范,表现出和约束相对抗的一种独特性。•规范是带有普遍性的行为期待。在群体层面上,规范起到了如下的作用:(1)协调群体成员活动。(2)维持或增强群体认同。五、群体规模和构成•群体规模是指群体中成员的数量。小型的群体适合用社会网络的角度去理解,大型的群体需要通过自我分类理论或正式的组织理论来理解。•当一个组织中分工和协调越来越由制度和流程来规定时,这个组织也就变得越来越正式化。正式化有利于一个组织扩大规模,但正式化带来的威胁是有变得过于机械化的倾向。•群体可以按照成员所具有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的特点分成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是指群体成员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不同,而同质性群体则相反。•你参加过异质性强的群体吗?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体会?第四节群体行为特征一、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自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去个性化?首先,个体感到“溶化”于群体中,导致了约束力的降低,认为即使做了不好的事情,别人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另外,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即使出了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修身、慎独,重视道德内化的自我调节功能。二、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做出的反应,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效率或绩效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的一种反应是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或者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和绩效的降低。•为什么存在社会助长或抑制作用?罗伯特·扎琼克的解释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强了人们行为的内驱力。三、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作用是指当单独个体对群体活动的贡献不能或不被衡量时,人们往往会比单独工作时更不卖力。•为什么会出现社会惰化作用?这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个体认为他或她个人的努力对群体的成功有多重要或必要,另一个是个体有多重视群体成功带来的可能结果。当个体觉得没有人知道他或她做得好不好,觉得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时,就会在群体中松懈下来。因此,群体规模越大时,社会懈怠倾向越高。四、从众•从众是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行为,以符合其他人行为的倾向。•从众现象被发现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在文化上几乎普遍存在的现象。•你有没有过在一群人中坚持己见的行为?其他人有没有受到你的影响而改变看法?五、群体决策•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些参与决策的人,我们称之为决策群体,群体成员制定决策的整个过程就称为群体决策。•群体做决策会比个体决策更冒险还是更保守?研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成员的观点倾向于冒险的话,经过群体讨论以后决策会更冒险。相反,如果一开始成员的观点保守,群体讨论的结果则使决策更倾向于保守。•有时候群体决策中会出现群体思维偏差,主要特征有:(1)成员们认为决策所在群体无懈可击并过分乐观。(2)群体不容成员表达怀疑就做出决策。(3)即使有很多未能充分表达的相反意见存在,但有全数通过决策的错觉。第五节群体冲突与管理一、社会范畴化和社会身份认同•就是增强不同群体之间的特异性,模糊其他群体成员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外群中的成员被认为更加同质化,而内群中的成员个体之间被认为更有差异性。•人们并不仅仅对他人进行分类,同时也将自己定位于某些群体而非另一些群体。这种定位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分类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自我范畴化的过程。把自己划归于某些群体,就意味着对这些群体产生了社会身份认同。•你有没有某种强烈的社会身份认同?例如:党员、学生、性别、地域、00后?二、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伴随社会范畴化的过程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当我们需要去理解某一情境或事件时,我们会在头脑中调动相关的范畴化规则和经验,并根据它们去获得理解。•刻板印象会造成群体间的偏见。刻板印象往往是作为一种试探性的假设先行存在的,但是有趣的是,人们偏爱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你有没有受到过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具体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三、群体冲突•群体间冲突的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和群体利益有关系。•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敌意看法,是因为一个群体受到了某种挫折,或者是感受到了“令人厌恶的事件”,从而将愤怒和不快倾泻在另一个群体上,尤其是那些之前和内群有相关冲突或者不被内群喜爱的外群。•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们的不满是因为感受到当前状态比应当的状态更糟。当人们感受到他们当前享受的生活水准和他们认为应该享受的生活水准之间不一致时,人们就开始变得不满和具有反抗精神,甚至引发抗议和骚乱。四、群体冲突解决与管理•首先,需要判断群体间矛盾是否属于制度性的矛盾,如果是,那么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间的谈判和协商机制。•对于其他的群体间矛盾,有四种常见的策略:(1)引入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两个群体都追求,但是仅凭一个群体的努力却不能实现的目标。(2)鼓励群体间的相互接触。(3)交叉群体资格。让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体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也是一种减少群体间偏见的途径。(4)改变群体认同的显著性。这种策略认为群体之间的不一致和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因此管理的焦点应该是根据需要突出不同群体认同的显著性,而不是试图消除这种不一致。思考题1.群体的哪种行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你认为除了书中对这种行为给出的解释,还有可能存在别的解释吗?2.假如你先天地属于某类不太有利的社会群体,你会通过哪些方法来建立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利的人际关系?3.试着回忆或了解一个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哪些群体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对立和紧张关系?你会设计哪些具体的方法来有效管理这种对立和紧张?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课件带课后思考题完整可编辑版-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4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