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
《论语》为政第二本篇总论•《为政》是《论语》第二篇篇名,共24章,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如论《诗》、论孝、自言生平、评论颜回、讨论观人术、为人处世、为学等,从现代人看来似乎与为政无关,实际上在孔子这里是有关系的,特别是本篇强调为学与为政的关系,注重为学先于为政的思想,非常重要,也具有现代意义。先为学后为政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由来已久,早在西周贵族阶级那里,为学与为政是融为一体的。至春秋时期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时的为政者越来越没有学问,没有道德,政治也就走不上正规,出现了“天下无道”的状况。对于本篇的主旨,陆德明:“先学而后从政,故《为政》次《学而》也。”《论语注疏》云:“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篇名。”这些都不同程度第揭示了本篇的主题思想。•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众星共gong3之。[2]”•【注释】【注释】[1]北辰:古注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北极星,其二是指方位,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今从第一说。[2]共:同“拱”,环抱,环绕。•【解读】孔子以北极星形象的比喻“德”对于为政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认为为政者有德,就有了感召力、凝聚力,就像天上的北斗星,满天的星座都会跟着它运转。本章关键要明白北辰的特性,即“中”字。北辰居天空之中,与地球北极相对,众星环拱,古人即以为宇宙以北辰为中心,很好地象征为政以德的力量。•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是仁道向政治的推衍,后来孟子形成了仁政思想,其实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发展。为政以德•2.2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之[2],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3]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用来评论整部《诗经》。•【解读】孔子把一部《诗经》概括为“思无邪”:•首先,从思想上对《诗经》思想内涵的道德定位。司马迁《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邪和正是《诗经》的两种基本思想倾向,其标准就是“仁”。•其次,从文学作品创作来说,“思无邪”是孔子强调作者创作动机要纯正。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道德审美标准。•思无邪•2.3子曰:“道之以政[1],齐之以刑[2,民免而无耻[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注释】[1]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2]齐:整治。[3]免:避免。[4]格:至,来,引申为归服。•【读解】政和刑,是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德和礼,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刑”、“政”是实现“治”的辅助方式,而“德”、“礼”则是实现“治”的根本的,而“德”又是根本的根本。如果只用政治去开导民众,用刑法去惩罚民众,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民众,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民众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概况地说,政治应以道德教化为主,政令刑罚为辅。•以德治国以礼治国•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注释】[1]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2]立:自立。[3]不惑:不迷惑。[4]天命:上天的意志。•【读解】这段话,应该是他在七十岁以后时所讲的话,是孔子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对自己一生的为人和事业的回顾和总结。•“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道”和“礼”,告诉我们要终生学习。•“三十而立”主要是指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指“不惑于道义”。•五十而知天命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及其自我命运。•心平气和地听取一切就是“耳顺”。与天道合一,顺从心之所欲而不会踰越法度。终生学习•2.5孟懿子问孝[1]。子曰:“无违。”樊迟御[2],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1]孟懿(yi4)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2]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解读】“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为例。•重点在最后一句,意思是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按照规矩为他们安葬和进行祭祀活动。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丧葬之礼,强调人文道德为依归的礼仪追悼活动。•孝之以礼•2.6孟武伯问孝[1]。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注释】[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2]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读解】本章由三解:•其一,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出于动物本能的升华,往往最无私,无所不至,常常担心儿女有什么疾病;•其二,儿女要常常注意自己的身体,使父母只担心是否有病,别的父母不用操心;•其三,子女孝敬父母别的都不成问题,唯一担忧父母的疾病。•歌曲《常回家看看》。•2.7子游问孝[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2],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1]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2]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解读】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尊敬心怎么来呢?这就是要具有感恩心。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伦理的根本精神。•感恩的心•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之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馔[3],曾是以为孝乎[4]?•【注释】[1]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难:困难。[2]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3]馔(zhuàn):吃喝、食用。[4]曾:副词,竟、难道。•【解读】此章核心在“色难”。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方面,父母与儿女个性气质、思想观点总有差异,父母不是永远正确,也不会时时处处符合子女心意,遇到这种情况子女还保持和颜悦色,很难;另一方面,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情,子女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候要仍然对父母和颜悦色,很难。而尽孝道正是要既有孝心,又能和颜悦色。•色难•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1],不违[2],如愚[3]。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4],回也不愚。”•【注释】[1]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2]不违:不提反对意贝和问难,朱熹《论语集注》:“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3]如愚:似乎很愚钝的样子。[4]发:发明。•【读解】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他为人忠厚,性格内向,表现不出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如何。经过一段时间的深人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钝,所以说了上面一段话。•大智若愚••2.10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哉[4]?人焉廋哉?”•【注释】[1]以:为。所以:所作所为。[2]由:行。所由:所行之道,即为人处世、所作所为的途径。[3]安:心之所安。《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听其声,处其气,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谓‘视中’也。”[4]廋(sōu):隐藏,藏匿。•【读解】本章是孔子教给学生的观人术。观人术,通俗地说,就是观察人的方法,也就是怎么样去了解洞察一个人。至于怎么了解别人?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三个要点:所作所为的动机是否纯粹?为人处世的途径是否得当?做事是否心中安然?这三个方面是由外而内,由现象深入本质,所以人是没有办法掩盖的。•识人之明•2.11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注释】[1]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可做老师了。”•【解读】这是从教育学角度的解读,把“温故而知新”视为为师的重要条件。这一解释应该说是对的,但仅此恐怕还是不够的。其实,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可以说是孔子对待整个文化传统、对待一切知识形态的态度。“故”是指过去的知识、文献、文化传统,虽然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并不一定都“过时”,通过对“故”的不断研习、思考和发挥,就是新的知识、思想生长的前提和基础,是新的创造的出发点。李泽厚《论语今读》认为这是中国人极端重视历史经验的表现,“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也。”•温故知新•2.12孔子曰:“君子不器[1]。”•【注释】[1]器:器皿。•【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要像一个器皿一样。”•注:还有人把“器”解释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器具。这句话指君子不应成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器皿而应成为主动应用知识,能举一反三的人,要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读解】是说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限于某一种用处,应该追求体用兼备,多才多艺,发挥广泛的作用。器,具体的器物,一旦形成之后就只有一种单一的用途,如舟船只用来渡河,车马只用来在陆地上代步,互相直接再不能相通相容。君子以道为人生的终极境界,不能满足于做个器物。•钱穆:“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通才……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特定的使用)。•广泛学习,主动学习•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读解】孔子告诉我们,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要多做实在的事情,少说空话。什么事情先干起来再说,不要夸夸其谈,设想幻想一大堆,最后没有做出什么,成为俗话所说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孔子的先行后言,言行结合,知行合一,对后儒影响很大。•儒家经典有许多与本章类似的观点可以比较参照,如《里仁篇》“敏于行而讷于言”,《礼记·坊记》引孔子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缁衣》也引孔子的话:“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行,以成其信。”“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先行后言•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i4)[1],小人比而不周[2]。”•【注释】[1]周:亲密、忠信。[2]比:亲近、偏爱。•【解读】这章汉唐的主体解释是“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论语正义》概括说:“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君子敬而无失,举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如兄弟,故能周也。周则忠信之谓,若非忠信,而但引党以封己,是即阿党为比矣。•钱穆从汉唐解释,把“周”解释为忠信,“比”解释为阿党。我觉得可以结合起来,把这句话解释为君子对人忠信而不阿党,小人只知阿党而不能忠信。也就是说,这是区分君子于小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不同:君子心胸宽广,顾全大局,讲原则,主忠信,守道义,能够与所有人搞好团结,进行合作;而小人心胸狭窄,结党营私,谋私利,无诚信,无道德,不能与人们搞好团结,难以合作。•忠信团结•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注释】[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殆:危险,困境。这里指学业上陷入困境,疑惑。•【读解】本章孔子告诉我们学与思都很重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关系,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只重于学习前人的东西,如果自己不思考、分辨、判断就容易被前人蒙蔽和限制,就有可能陷于迷惑,不知所从;但也不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苦思冥想,不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则有可能像前人一样误入歧途,陷入困境。就是说,学不独不妨碍思考,相反学识广博将有利于思考的深化。思考也有助于学,因为
本文标题:《论语》为政第二学生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5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