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海西-12刘崇佑三伸大义
自学要求:自读《文学大师林语堂》一遍,默读一遍。读完请举手!林语堂简介(请全班默读)•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林语堂的童年(举手读)•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诞生在漳州市平和县坂仔村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里。在坂仔度过了一生难忘的童年之后,10岁的林语堂离开家乡到厦门鼓浪屿完成中小学学业。“山地的孩子”•林语堂自称是一个“山地的孩子”。是的,坂仔是块福地,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日出日落,朝霞暮霭,自然景观变化莫测。闽南大地山山水水,孕育了这个充满稚气的孩童,天地间的灵气,融入了林语堂的血液之中。他以顽强的意志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一生中获得了4个博士学位,4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个“山地的孩子”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林语堂。•1912年,林语堂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所大学是教会办的,对英文的要求很高。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林语堂从小对英文就有好感和兴趣。读中学时,他的英文基础已经打得很扎实。进入圣约翰大学,他才知道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啃”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走到哪里带到哪里,随时阅读。他对每个英文词语的各种用法都细细咀嚼,那个不清楚,绝不轻易放过它。在阅读和背诵中,林语堂领悟到了英语的精髓。然而这时他发现自己对中文半通不通,这使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他又在中文方面狠下功夫。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穿梭于北京的旧书铺之间,买书读书,了解中国文学;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他钻进藏书100多万册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时,他又整天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中文图书,研究中国文学。林语堂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深厚的英文功底,成为他毕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坚实基础。•1936年,林语堂应邀赴美国。他先后用英文创作了《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风声鹤唳(lì)》《苏东坡传》等几十部著作。林语堂以他晓畅、轻松、优美的英文笔调,使西方世界的读者为之倾倒,也使他实现了“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心愿。1941年,美国纽约艾迈拉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时,校长赞誉他说:“您以深具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获致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您的英文极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感惭愧。”自学要求:•自读《刘崇佑三伸大义》一遍,默读一遍。读完请举手!刘崇佑简介(请全班默读)刘崇佑(1877年~1942年),字厚诚,号菘生,侯官县人。17岁中举人。后东渡日本学习法律,毕业于明治法政学堂,人称“双榜举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倾向民主革命,投入反清运动。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与林长民联合创办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任董事长。该校是当时全国最大的3所私立法政大学之一。福州三坊七巷近现代,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来的名人不胜枚举。他们有的身居要职,造福国家和一方百姓;有的以笔为武器,开启文明的先河。而著名律师刘崇佑以卓越的法律和雄辩的口才名垂青史。刘崇佑刘崇佑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17岁中举人,随后东渡日本学习法律。1911年新亥革命后,他担任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官场腐败,刘崇佑极其愤怒,从而退出政界,专任律师,并兼主持《北京晨报》。1932,他加入上海律师公会,开设律师事务所。刘崇佑为人正直,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被当局起诉、与重大政治事件或学潮相关的案件中,都能听到他仗义执言的铿锵声音。他果敢机智,辩之以理,动之以情,反驳有力,成为当时京沪两地赫赫有名的大律师。他的三次著名抗辩挽救了大批文化精英。第一次抗辩第一次抗辩于五四运动。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军阀当局镇压学生运动,逮捕了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大批学生。8月21日上午,所谓“北大学生案”在京师地方审判厅公开审理。为维护民族大义,刘崇佑挺身为被捕学生义务辩护。他陈述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是爱国之举。他痛切地说:“此辈青年不幸而为中华民国之学生,致欲安分求学而不得,言之实可痛心!......”当他说这些话时,群情激昂,哭泣声不绝于耳,法庭竟变成控诉反动政府的公堂。当被捕学生反校时,北大同学及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们高举旗帜,欢呼胜利,并赠于刘崇佑大银杯留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第二次抗辩第二抗辩发生在“一·二九”惨案之后。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者为破坏中国人民的反帝战争,屡屡制造事端。1919年11月16日,日本人在福州制造枪杀福州制造了枪杀福州居民的“福州惨案”,重伤十余人,轻伤数十人,这一暴行激怒了中国学生。12月10日至27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号召抵致并焚烧日货。1902年1月23日,天津学生遭到日本浪人的毒打。1月29日,天津学生推周恩来、郭隆真等四名代表带领数千人到直隶省公署请愿。军警出动镇压,学生重伤50多人。周恩来等人遭到戴普和囚禁,酿成“一·二九”惨案。一·二九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周恩来请求辩护周恩来等人素闻著名律师刘崇佑反对强权、主张法治,他们在狱中联名写信给刘崇佑,提供运动真相,请求代为辩护。刘崇佑义愤填膺,奔走呼号。当年7月,当局被迫公开审理这一案件。审理三天中,庭内外数百人列席旁听。公堂之上,周恩来等人大义凛然,据理力争。刘崇佑慷慨陈词:“爱国救过本是合乎公理民意之壮举,根本谈不上触犯刑律!”他又冷眼面对法官,粉刺的说:“如果政府认为他们触犯了小日本的刑律,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此言引发全堂听众高声冷笑。法官们理屈词穷,只好当场将周恩来等四名学生释放。天津学生会特地将一个景泰蓝大花瓶赠送给刘崇佑。周恩来出狱后,被推荐赴欧洲留学,刘崇佑还资助他500元作为赴欧洲费用。第三次抗辩•第三次抗辩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以“赤化”嫌疑和“危害民国”罪,逮捕致力抗国救国运动的上海文化界领袖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7人并押往苏州高等法院审诉。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七君子”案。为救出“七君子”,上海文化界和“七君子”家属聘请刘崇佑等21位律师担任辩护律师。1937年6月11日,苏州高等法院开庭。6月25日审判进入高潮,年近六旬的刘崇佑斥责当局,声如洪钟,震惊四座;“国家到了今天的地步,做中国人,有那一个不要救国?救国是一种义务,也是神圣的权力。谁敢侵犯这种权利?……”刘崇佑等有利的驳斥所谓了“赤化”和“危害民国”的种种诬陷,令到场者无不动容,大长了爱国志士的威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呼吁和刘崇佑等律师的有力抗辩下,7月31日,“七君子”终于被无罪释放。福州七君子事件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当时并没有极力抵抗,随后中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浪潮。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当时选举了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人担任执行委员。刘崇佑三伸大义刘崇佑三生大义,捍卫了正义和公理,因此深受世人钦佩。周恩来曾称赞他说:“刘崇佑先生是一位有正义感的大律师。”相关链接——五四运动点火人林长民林长民一生最令人称道的事迹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与英法密约把德国在中国山东一切权益直接由日本继承,在北洋政府准备签下卖国的“巴黎和约”之前,1919年5月2日林长民率先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新闻,揭露内幕。爱国学生原定5月7日的行动因此提前,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总统徐世昌切责林长民“放野火”,召他到总统府严加训斥,且有“爱惜人才,未予严惩”的重话,外交委员会因此解散。•林语堂诞生在哪?•几年几月几日出生?•林语堂自称是?•林语堂考入了什么大学?•林语堂到哪里攻读硕士学位?•他到哪里攻读语言学博士?问题问题•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哪几本书?•林语堂病逝在哪里?•林语堂对什么话爱到极致?•林语堂曾经在《说乡情》一文中动情地写道什么?•请问,谁被称为旷世怪杰?问题•刘崇佑是哪里人?•几年几月,五四运动爆发?•几年几月几日,发生了“福州惨案”?•为什么人们称刘崇佑为“大律师”呢?•谁请著名律师刘崇佑反对强权、主张法治?•几年几月几日,发生了“七君子事件”?问题•有谁被福州人称为“电光刘”?•林长民到哪留学?•刘崇佑三次伸张大义,营救爱国志士?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福州“七君子”有谁呢?
本文标题:海西-12刘崇佑三伸大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9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