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语文之散文散文重点提示:–中国散文的起源与发展•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唐宋散文与明清散文•科举文化与八股文•现当代散文散文的起源散文的源头–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甲骨卜辞:即殷墟卜辞。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散文的分期散文的分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以来至今)中国散文之上古期(先秦)1、散文概念的宽泛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2、散文的分类历史散文:记言散文——《尚书》、《国语》、《战国策》;记事散文——《左传》、《春秋》说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等中国散文之上古期(秦汉)秦汉散文的类型说理散文政论散文传记散文记叙文和小说《吕氏春秋》、《淮南子》《过秦论》、《贤良对策》《史记》、《汉书》《说苑》中国散文之中古期第一阶段:魏晋到唐代中叶–文(散文)向诗靠拢,出现诗化的骈文。–史传文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新创地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骈体文论散文:《文心雕龙》。第二阶段:唐代中叶到南宋灭亡–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第三阶段:元代到明代中叶–小说化古文:宋濂、刘基(人物传奇化、情节细节化)第一阶段:明朝嘉靖初年至鸦片战争前后七子–复古散文唐宋派桐城派–性灵散文–八股文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古文派,代表严复、林纾和章炳麟;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中国散文之近古期中国散文之现代期1、“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变革原因首先是在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呼声中出现;其次是西方报刊杂志白话文的运用和通俗自由的书写形式的影响。2、“五四”以来至今近100年间的发展类型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体”,二是以梁实秋、林语堂等为代表的“闲适体”,其中包括冰心、朱自清等美文散文三是当代的学者散文先秦散文先秦散文的发展–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以巫文化为代表,与宗教祭祀相关。卦辞等。–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以“礼”为规范。文学的现实精神开始强化。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文化巨匠们将目光直接投向社会人生,构建各种社会理想。《论语》、《墨子》、《老子》。–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周天子衰微。西周与春秋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作品有《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散文分类:–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又可分为记言和记事散文)–诸子散文(说理散文)–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尚书》;记言体散文•《春秋》经孔子修订的第一部编年史,暗寓褒贬于记事,人称春秋笔法;•《左传》编年史,善于描写战争;•《国语》第一部国别史,长于记言,说理充分;•《战国策》国别史,独立成篇,描写人物性格活动更细致具体。–诸子散文(说理散文)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语录体或格言体。《论语》、《老子》、《墨子》。–战国中期。以对话形式为主。《孟子》、《庄子》等。–战国后期。学者个人的正面专题论著。《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诸子散文(说理散文):•老庄——李耳和庄周,道家创始人。分别著有《老子》、《庄子》。•孔孟——孔丘和孟轲,儒家创始人。分别著有《论语》、《孟子》。•墨子,名翟,墨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墨子》。•荀韩——荀况和韩非,分属儒家、法家。分别著有《荀子》、《韩非子》。先秦散文的总体特点:–文史哲不分–对后世文学与文化影响深远。诸子说理散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左传》等叙事散文成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左传》–《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左丘明,鲁太史也。”–《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传》,即所谓“《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左丘明像与《左传》书影:–《左传》的文学价值:•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善于描写战争。在战争描写中,战争过程本身往往写得比较简略,但“疏而不遗,俭而无阙。”成公二年·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善于描写辞令。《左氏春秋》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些行人(使者)和大夫,凭借十分讲究的言辞折服对方,推行自己的一定主张,委婉而有力。•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言简意丰。春秋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ér,煮,炖)熊蹯(fán)不熟,杀之,寘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大雅·荡》)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出自《诗·大雅·杰民》。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代天子,这里指周宣王。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chúní)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孔子与《论语》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孔子年少时身处贫贱,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在春秋时期仍保留了浓厚的周文化传统,孔子15岁便立志学习周文化。约30岁左右,学成,收徒讲学,从事教育。•55岁时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德政教化思想。经过14年的奔走游说,68岁时再度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的工作。•鲁哀公16年,孔子去世,终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仁和礼)继承周文化的传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领域很有影响。被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遵奉为统治思想,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复杂的深远影响。–孔子整理文化典籍,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乐》、作《春秋》”,未必完全可信,但六家典籍都经过孔子整理和编订是可以肯定的。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有过重大的贡献。–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为文化教育的普及开创了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和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孔子(《论语》)的思想:–正名:必也正名乎!(基础)–仁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准则)–中庸:礼之用,和为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尺度)–忠恕:“推己及人”和“勿施于人”(手段)–知命:无所为而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理想)《论语》的文学价值–《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荀子·宥坐·孔子诛少正卯》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一、事件的真伪据记载,孔子一生曾两次杀人。第一次是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五十二岁,相鲁定公,会齐景公于颊谷。第二次就是诛少正卯。二、荀子虚设孔子杀人事件的思想史意义1、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走向政治钳制。2、学术的愚民,特别是儒家学说。唐宋明清散文关于骈文我国散文从东汉起渐趋整饬对偶,魏晋时期形成了“骈文”,这种文体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其特点是讲究对仗、声律和词藻,多以上下对称的双句为主,每句四个字或者六个字相间,所谓“骈四俪六”,也称“四六文”。骈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优美,有其独特艺术特点,但另一方面(尤其做到极端的时候),其华丽纤巧的形式,难以掩盖其内容的空虚贫乏。古文和骈文的区别骈文在句式上讲究骈偶,古文则以散行奇句为主;骈文重声律、讲平仄,古文则不重声律,不求平仄;骈文在表达上多用典故,古文则不用或少用典故;骈文重文辞华美,古文则朴实、自然得多;骈文因重形式而内容往往空泛,而古文则以“载道”、“明道”为己任,故思想内容相对充实。可也以心清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为烟夕夕多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李白杜甫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多沿街乞食闹莲花“古文”与“古文运动”–所谓“古文”,乃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被称为“时文”的魏晋以来盛行的以浮华夸饰、对仗骈偶为特点的骈文相对称谓的。–唐代古文运动,就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因此,古文运动既是一次恢复儒道的努力,也是一次革新文风、文体的运动。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韩愈像韩愈与古文运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之倡导古文,是与其倡导儒家之道相联系的。韩愈以孔孟道统的代表自居,他所谓的道,指儒家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核心,也即立国、治民,为人最根本的原则。韩愈的思想提倡圣学:圣学即儒家学说即「仁义道德」。容易明白、实行。推尊孟子,建立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原道)。自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排斥佛老:韩愈认为佛教与与儒家伦理道德不合。佛教为异族宗教,非本土所有。佛教妨害国计民生。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文以明道。务去陈言。词必己出,学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因事陈词”,使“文章语言,与事相侔(等同)”。修养人格。“根之茂者其实遂”——根长得壮实就会顺利结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词的长短、声调的高低都会恰到好处。韩愈认为:古文是“贯道”、“载道”的工具。因此,韩愈主张学
本文标题:散文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79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