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学校春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共56张PPT)
嘉陵思源实验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2020年4月•一、概述•二、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三、学校常见消化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四、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一、概述•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多变,时寒时暖,这一时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传染病大多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由于学校人群聚集,师生间接触频繁,一旦出现病例容易引起暴发流行,给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学校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二、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临床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较轻,而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为特点,一般多发于冬季;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一)流行性感冒•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一)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二)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二)麻疹•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具传染性。•传播途径: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可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等方式污染空气,引起感染。(二)麻疹•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约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二)麻疹•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三)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痘传染性很强,易感儿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三)水痘•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三)水痘•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三)水痘•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四)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四)流行性腮腺炎•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从发病日期起至少21天;及时接种腮腺炎疫苗。(五)结核病•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全年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五)结核病•传染源:主要是活动期肺结核病人。•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五)结核病•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胳、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五)结核病•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五)结核病•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三、学校常见消化道传染病预防知识(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多。(一)手足口病•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一)手足口病•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一)手足口病•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一)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勤洗手、勤换衣、保持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目前,6个月-5岁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以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二)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易发生食物型和水型暴发流行,常呈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主要感染对象为儿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疫苗的应用,甲肝流行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季节和周期性逐渐消失,感染年龄后移。•(二)甲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至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输血后甲肝极为罕见。(二)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大便灰白、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等,甲肝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二)甲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1)经食物传播:经受污染的食品传播,主要是水产品类,如蛤类、毛蚶、牡蛎、泥蚶、蟹等。(2)经水传播:甲肝感染者的粪便或生活污水污染水源后可引起甲肝病毒的经水传播,发生水型甲肝的暴发或流行。(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用具、食品、玩具、床上用品、衣物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入。(4)其他途径:除粪—口途径外,甲肝偶尔也可见到经肠道外途径传播的报告,包括血液和血制品、蟑螂所致的昆虫机械携带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二)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二)甲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1)搞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不饮生水,消灭蚊蝇,妥善保管食物,不食生蔬菜和贝类食品。(2)接种甲肝疫苗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防止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三)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生,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在流行季节,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用餐单位,易引起暴发流行。(三)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三)细菌性痢疾•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迅速繁殖,食用生冷及不洁食物可引起菌痢的发生。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接触传播:接触桌椅、玩具、房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导致手被污染,若不洗手就直接抓食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可被感染。•苍蝇传播:苍蝇叮爬食物易造成食物污染而传播。(三)细菌性痢疾•主要症状: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三)细菌性痢疾•轻型(非典型)病人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典型病人一般有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之后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便或脓血便。腹泻频繁者可出现口渴、心慌等脱水表现。(三)细菌性痢疾•中毒型菌痢起病急,病情凶险,可出现抽搐、休克,甚或发生昏迷,危及生命,以儿童多见。由于中毒型菌痢病人的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发病初没有腹痛及腹泻症状,如果患儿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神经精神症状或有休克表现的,尽管没有腹痛腹泻症状,也应警惕中毒型菌痢的可能。(三)细菌性痢疾•预后:多数菌痢病人经有效抗菌素治疗后1周左右可以痊愈。少数病人,尤其是原来伴随有一些基础疾病或年老体弱者,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则可转为慢性菌痢或慢性带菌者,可反复发作。中毒型菌痢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出现腹泻症状切不可自行乱服抗菌药物,以免产生耐药。(三)细菌性痢疾•预防: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关键是必须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把住“病从口入”这道关。•1.注意饮食卫生:生吃水果要洗烫、不喝生水、不吃腐烂不洁的食物。学校不得制作、出售凉菜;加工食物一定要煮熟煮透;剩菜剩饭冷藏不能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时中心温度一定要达到70℃。(三)细菌性痢疾•2.加强个人卫生管理: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餐具和口杯等。幼儿园的玩具应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病菌经玩具造成传播。•3.加强环境卫生:要彻底灭蝇、蟑螂,防止苍蝇叮爬。•4.加强晨、午检,对患者和带菌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彻底治疗。•5.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细菌性痢疾预防知识。(四)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疾控专家称,病程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均可以发现诺如病毒,可通过:•1、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因为病毒很小,而且摄入不到100个病毒就能使人发病。(四)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2、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也可引起传播。•3、食物可以被污染的手、呕吐物或粪便污
本文标题:学校春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共56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1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