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一、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数学教学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㈠、实验法的特点:⒈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设。⒉实验法有合理的控制,人为地控制条件,对不同的实验类型有不同的控制要求,而对于已确定的类型,就有稳定的严格的控制标准。⒊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程序在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实验处理、被试的选择、条件的控制、实验设计的方式、实验材料与工具、实验程序等方面都要在实验设计中明确地规定下来。⒋用数据说明问题,实验结果有科学性和有效性。⒌实验结果受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主观影响。㈡、实验法的适用范围:⒈用于发展性研究,即学生发展状态的研究,它与发展心理学内容的研究有关,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⒉用于改革性研究,即改进学校教育或教学工作的实验研究,如课程、教材教法方面的实验研究。⒊用于验证性研究,即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实验性验证的研究,如验证“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良好期望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再实验。⒋用于预测性研究,即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实验依据的研究。如赞科夫高难度教学实验研究,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等。㈢、范文分析:题目:“促进良好学业情绪的教育实验研究[1]”1、写作框架:文章包括⑴摘要、关键词;⑵前言(又包括问题的背景、实验的必要性和前瞻性,用到文献法);⑶实验及效果(用到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调查法);⑷对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研究的反思(用到文献法);⑸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的拓展(文献法)等五个部分。本文以实验法贯穿正文部分。2、写作思路:⑴首先在摘要表明研究学业情绪的原因、目的和研究的方法。⑵前言部分,首先介绍有关学业情绪的背景,引用了俞国良说过的话语,《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的成果,以及提到自2007年以来,作者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然后,介绍该次研究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着多种情绪,而不仅仅是考试焦虑,在不同的学习情境、学业领域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业情绪都有差异,所以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实验研究。又因为该实验可以根据现状预测未来———预测增加实验措施后学生的学业情绪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目前还没有现成的研究可供参考,所以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⑶实验及效果部分,首先对实验进行设计,第一步:制定目标,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步:选择实验方法,先对学业情绪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然后设计几个实验研究:先是改变环境中相关因素以改善学生学业情绪的实验,然后是改变学生自身的相关因素以改善学生学业情绪的实验。其中实验对象是:同一所学校的高一年级学生,在同一个学期里、同一个教师指导下的6个班。第三步: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过程中一共进行了三个实验,先是对实验班实施了8次心理辅导,统计得到学业情绪改善后的效果,与对照班进行对比,比较得出结论。然后是,对实验班共进行了4次归因课程讲授和3次考试后的积极归因训练,并对效果进行统计分析,与对照班比较后得出结论。最后是对实验班进行7次辅导,拿评价干预实验后学业情绪改善的效果与对照班进行比较,得出结论。⑷反思部分,这部分分6点进行论述,①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涉及的因素很多;②良好学业情绪促进的实验不能忽视情绪的唤醒度(其中对3个实验的某些效果进行论述);③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应有多个切入点(其中又从3个切入点进行论述);④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应增加自变量水平;⑤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中的因变量不止一个(其中给出了两大原因);⑥良好学业情绪促进实验应加大和规范质性研究。⑸实验拓展部分,一方面只有把学业情绪促进实验的结果运用于教育实践,指导教与学,才能增强其生命力,另一方面学业情绪促进实验的对象将拓展至教师。二、个案法:是指搜集一个人的家庭情况、生活条件、教育影响、智力表现、年龄特征、身体状况等有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以探讨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㈠、个案法的特点:⒈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⒉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下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㈡、个案法的适用范围:⒈着重于典型事例的研究。⒉着重于分析工作的研究。⒊着重于诊断和缺陷补偿的研究。⒋着重于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的研究。㈢、范文分析:题目:“学生教师见习期间教师信念的变化——一项关于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个案研究[2]”1、写作框架:文章包括⑴提要、关键词;⑵引言(用到文献法);⑶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见习学校和见习指导老师、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等5个部分(用到访谈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⑷结果与讨论,其中有学生教师教师信念的维度、学生教师见习期间教师信念的变化(包括变革A老师关于批评学生的信念、使A老师关于管理学生的信念从无到有、加强A老师关于“教什么”的信念、减弱B老师关于职业的信念、B老师关于英语学习的信念无变化、教师信念变化的总体情况)、教师信念变化的原因等3个部分(用到比较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⑸结论与启示,包括研究的结论、教师信念方面的启示。本文以个案法贯穿全文。2、写作思路:⑴在提要给出了研究的方法、对象和研究的结论。⑵在引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的背景,对“教师信念”一词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解释,简单介绍了“教师信念”以往的相关研究,并对“教育见习”作了详细的解释和介绍。⑶研究方法部分,又分为5个小方面,①研究范式:个案法;②研究对象:N师范大学2009级全日制教育硕士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在读研究生A老师(女,22岁)和B老师(女,28岁),并简单介绍她们的情况。③见习学校:M中学;见习指导老师:M中学的L老师,并介绍该中学和该指导老师的基本情况。④对A、B两位老师进行收集资料,对她们进行3轮访谈,了解有关英语学科本身、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科之外、老师其他方面的能力、教学等方面的情况,还要求研究对象在每次见习后写反思日记,记录当次见习中对自己触动最大的地方、自己的反思和想法,从而收集相关资料。⑤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用Nvivo8软件编码对3次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⑷结果与讨论部分,从3个方面开展论述:先是学生教师教师信念的维度;通过两位老师的第一轮访谈,建构了6个维度,同时分析两位老师对见习的理解。然后是见习期间A、B的教师信念的变化;分别举了6个例子进行说明:①A老师关于批评学生的信念的变革;A老师比较赞成“欲抑先扬”,她还以她高二的英语老师为例。A老师刚开始认为自己严厉不起来,后来通过做家教引发了她的反思,发现该严厉还是得严厉,再后来对比L老师的批评方法,她发现严厉之外,还要注意方法。②A老师关于管理学生的信念从无到有;通过一个学生背书的事,她进行了反思,意识到要“师生平等”,再通过L老师的学生对L老师的看法,发现“还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③加强A老师关于“教什么”的信念;通过3次访谈发现,A老师先是认为教英语就是教方法,再到见习中认为教学要“传递教师的教学信念”,最后是“教英语就是教学英语的方法”。④减弱B老师关于职业的信念;B老师先是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后来有了五年的教学经验后,她喜欢上当老师了,但由于生活的种原因和压力,她变得不自信,不再坚持当老师。⑤B老师关于英语学习的信念没变化;在三次访谈中,B老师分别提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学习英语的方法—多练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体现了B老师的信念没有变。⑥对两位老师的信念变化的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是分析教师信念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环境的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各方面的压力等。⑸结论与启示;研究发现,见习期间的教师信念有五个维度,已在上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见习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三、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数学教育现象作系统连续的观察,作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数学教育有关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㈠、观察法的特点:⒈观察法具有客观性。指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正所谓眼见为实。⒉观察法具有能动性。观察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活动,因而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在观察中,既要按原计划进行,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⒊观察法具有选择性。科学观察要求观察者善于把自己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观察对象上,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影响。因此,观察只有在典型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观察效果。㈡、观察法的适用范围:⒈当研究目的是描述对象在自然状态的具体表现,或者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作出描述时。如研究学生团体内人际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家长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此时不允许研究人员干预研究对象活动,只好用观察法搜集材料。⒉当研究需要获得研究对象或事态变化过程第一手资料时,如班集体形成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某一事态产生和变化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等。⒊当对运用调查、实验等其他方法进行教育科研获得结果加以检验时,如检验由实验法得出的研究性学习“TT”或“AT”指导模式的有效性。㈢、范文分析:“教学对话中的师生话语权———来自课堂的观察研究[3]”1、写作框架:⑴摘要、关键词;⑵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⑶研究内容与目的;⑷观察的对象;⑸观察框架说明与结果分析(用到观察法、统计分析法、文献法);⑹问题与思考(用到文献法)。本文以观察法贯穿全文。2、写作思路:⑴在摘要突出研究目的。⑵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共有3个问题)。⑶确定研究内容与目的(有3个目的)。⑷观察对象:是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四所小学和初中,其中两所为市内的学校,4所为郊区和农村学校。小学为四、五年级,初中为一、二年级。进一步分析选择该对象的原因和用到的研究方法。⑸对观察的框架进行说明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首先框说明架中的项目:话语分为提问、要求、评价、答复;话题分为话题设置、话题重组、话题转移;话权分为话权掌控、话权移交和话权获取。对课堂进行观察后,统计观察的结果,并进行分析:首先是课堂对话的话语,从2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师生问答;②师生交谈;然后是课堂对话的话题;最后是课堂对话的话权;主要表现为掌控权、移交权、获取权,对其进行分点分析。⑹问题与思考;文中一共提出了3个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思考,分别是:①课堂对话的主要言语形式是什么?主要是问答,除问答外还有交谈,但问答语远远高于交谈语。②在对话的课堂中教师有话语霸权吗?通过详细的分析后,发现以提问与应答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对话课堂仍然存在着话语霸权问题。③教学对话和独白教学有其不同的言说形式和机理,要想实现从独白的课堂转向对话的课堂,必须实现话语机制的重建。参考文献:[1]马惠霞.促进良好学业情绪的教育实验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翟健岚,徐浩.学生教师见习期间教师信念的变化——一项关于全日制英语教育硕士的个案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季刊),2011.11,4(4):21-33.[3]黄伟.教学对话中的师生话语权———来自课堂的观察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本文标题: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2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