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中外教育史考研培训讲义(外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外国教育史第一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第三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第四讲: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第五讲: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第六讲: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七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八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九讲: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第十讲:卢梭的教育思想第十一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第十二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十三讲: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第十四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第十五讲:杜威的教育思想第十六讲: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第十七讲:20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第十八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古代教育第一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东方文明古国最早产生学校教育: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及应用一、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的教育两河流域的教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文字和“泥板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马里城学校遗址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学校。(“泥板书舍”)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王国兴起。国王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并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后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巴比伦王国的学校:寺庙学校(初级和高级两个等级)教授内容:读写算、天文学、医学、占星术等教学方式:师徒传授式。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埃及蔓延比较长的;1、古代埃及的学校宫廷学校(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僧侣学校(学术中心,科技教育)职官学校(书吏学校,从事专项工作)文士学校(文字,书写)2、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不同学校教学内容层次不一,僧侣学校学术最为高等,科学教育为主;教学方法:体罚具有正当性三、古代印度的教育(一)婆罗门时期的教育从公园前1000-前600年,形成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为种姓制度。四等:1、婆罗门(僧侣)2、刹帝利(武士)3、吠舍(农民)4、首陀罗(穷人)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核心: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种姓制度影响到现在的印度。(二)古印度的教育分为前后两部分:1、婆罗门教教育“古儒学校”,(一种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吠陀经》、语音学、文法学、天文学等,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2、佛教教育(释迦摩尼)寺院学校,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培养男女僧侣,教学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四、古代希伯莱的教育古希伯莱的教育分两个时期:从逃离埃及到前586年,以家庭教育为主;从前586年到公元70年,以学校教育为主。※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学校的主要类型及教育特点:学校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高级官吏;(2)祭司学校:培养高级僧侣;(3)神庙学校:培养一般官吏及神职人员;(4)文士学校:初级启蒙学校;(5)古儒学校:古代印度一种私塾式学校。教育特点:*(1)世界文化的摇篮,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已经学校教育。(2)阶级性、等级性明显*(3)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4)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和宗教教育等;*(5)教师地位教高;*(6)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7)文化教育源远而不流长,有断层期。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古希腊的教育分为三个时期:荷马时代、古风和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一、荷马时代的教育“英雄时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24卷《奥德赛》22卷教育内容:包括军事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培养武艺高强、能言善辩、品行高尚、足谋多智的英雄。二、古风和古典时期的教育斯巴达和雅典是希腊众多城邦中最强大和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城邦。(一)斯巴达的教育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人(统治者,约3万)、希洛人(奴隶,约30万)、皮里阿西人(自由民),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人数相差悬殊,实行全民皆兵的军事化管理和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任何财产包括儿童都属于国家。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体育色彩,教育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0-7岁由父母抚养,养成健康身体;▼7-18岁送往国家教育机构,过半军营式生活;▼18岁起进入高一级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20岁起开始实战训练;▼30岁时经过考核成为合格军人,结束教育历程。1、国家重视教育并对教育进行监督管理;2、教育为政治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注重军事体育训练、性格训练,忽视文化知识教育;4、重视女子教育教育性质:野蛮、落后。※斯巴达教育的特点:0-7岁:在家接受教育,聘用身体健壮的斯巴达保姆来哺养,雇佣年长的女奴隶担任家庭教师;(二)雅典的教育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公民可以参政议政,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军人、政治家和商人。※雅典的教育制度分为以下阶段:7-16岁:女孩在家跟母亲学习纺织、缝纫、刺绣等技能,男孩则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音乐学校)和角力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文学知识,弦琴学校传授歌唱技能,角力学校以体育训练(即“五项竞技”)为主。16岁时大部分青年不再继续上学,从事其他职业。只有少数贵族子弟进入国家主办的体育馆学习,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20岁时经过考核成为正式公民。18-20岁: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1、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教育机构有私立与国立两种,制度化程度较高;3、教育和生活需要紧密结合;4、不重视女子教育。※雅典教育的特点:(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希腊古风时期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和希腊最早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通过对数学(世界的本源)的研究、领悟和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以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这种精神陶冶与和谐发展思想对希腊教育思想影响深远。1、智者学派:希腊古典时期活跃在各城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和作家。他们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授知识获取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学派即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安提丰等。※(四)智者学派2、智者学派共同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们广招门徒,收取高额学费,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和辩证法(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以及数学、自然科学和音乐等。文法:有关语言结构的知识。修辞(学):大致包括诗歌、韵律、作文等内容及其系列严格、细致的规则。辩证法:其含义为进行谈话、论战。相当于争辩术或逻辑学。公元前4世纪后,智者学派演变成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江湖骗子和玩弄概念游戏、混淆是非、歪曲事实的“诡辩派”。其雄辩教育和“前三艺”对后世影响很大。3、“智者派”的教育贡献(1)云游各地讲学,扩大了教育对象(2)扩大了教学内容(三艺)(3)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关注、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教师这个群体的专业化等。。希腊化时期学校教育变化: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亚历山大利亚)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小结: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文化和教育对后世影响很大,继希腊之后的又一个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罗马几乎全部吸收了希腊化时期的文明成果,后经罗马人的传播,希腊文明成果扩散到世界许多地方,对于西欧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1、论“美德即知识”苏氏伦理道德方面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德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美德可以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包括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这里的知识仅指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反过来,也可以说“知识即美德”。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2、德育论苏格拉底重视德育,但德育和知识与智慧联系起来;主张自制,抑制欲望;“守法就是正义”附:和孔子比较,苏格拉底德育的特点就是和理智联系起来。苏格拉底是抑制欲望的典范,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来;苏格拉底愿意受死,也体现了他的正义观。3、教育目的:培养治国家人才※4、创“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受其母亲为人接生的启发,自称是“知识的产婆”。认为人的头脑中已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把知识发掘出来。这一方法分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它以学生为主体,促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适用于低龄儿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推理能力。实际上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极大。※附: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和孔子比较。孔子虽然也强调启发,但是在他的《论语》当中,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导者形象,所以黑格尔把孔子看成是一个小老头的形象;苏格拉底方法则充满了逻辑思辨的力量,诲人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更甚,身遭横祸可能也与此有关。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1、创建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或称“阿卡得米”)。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大学的前身。2、代表著:《理想国》、《法律篇》3、“学习即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固有的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知识先验论,学习就是要回忆起人本来具有的这些真知识。※4、《理想国》中的教育观(1)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有赖于教育;(2)一套受教育的过程,到最后之培养“哲学王”的最高阶段,哲学王是哲学家也是统治者;(3)男女平等;(4)早期教育;(5)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寓学习于游戏中”。(1)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从学前到研究院的教育体系;(2)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强调教育服务于社会及政治的功能,成为“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3)首次提出了优生、胎教及公共学前教育的思想,并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5、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影响(4)强调学前教育的内容如游戏、故事、音乐等应具有教育性,从而开创了“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先河;(5)提出了重视女子教育及男女平等思想,认为男女在禀赋上没有差异;(6)提出了“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作为教学内容,支配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7)将培养心智能力放在首位,开创了主智主义的教育传统;但他抬高理性、贬低感觉则助长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8)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影响西方思想及文化达2000年之久;(9)由于强调神性至上至善,从客观上开创了西方教育科学的神学进程;(10)柏拉图的《理想国》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对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亚氏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1)植物灵魂,即人的生理部分,表现为营养、生长和发育等方面,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吕克昂”哲学学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1、灵魂说(人性论)(2)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表现为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是灵魂的中级部分;(3)理性灵魂,是灵魂的高级部分,表现为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要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得到充分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据此,他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先是体格教育,然后是情感教育,最后是理智训练。亚氏根据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和谐教育思想:2、和谐教育0-7岁(家庭教育):体格训练,以游戏活动、听故事为主;7-14岁(初级学校):情感教育,学习内容有读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培养;14-21岁(高年级阶段):理智教育,学习科目有数学、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政治学等。即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民必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以及足够的闲暇时间,以便从事心灵的沉思,研讨真理和进行哲学思考;闲暇时间是实施文雅教育的条件之一
本文标题:中外教育史考研培训讲义(外国教育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2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