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共和国史-PPT课件
共和国史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阶段特征: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军事—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政治—建立和巩固了各级人民政权;形成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经济状况、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工业体系外交——外交环境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外交成就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1966年)。这十年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有过严重失误,这十年是曲折前进的十年。有失误,有成就,但成就是主流的。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整风运动,1960年的“八字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外交成就。失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内乱。“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在同“左倾”错误和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中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年至今):纠正“左倾”错误,吸收文革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建设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一国两制”构想,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外交建设新局面。二.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⑴(1949年~1956年)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路线、方针的准备。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解放全国大陆,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建国初期三大运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在统一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又一特点。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制订,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⑵(1956年~1976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变。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1957年,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但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严重践踏了民主和法制。⑶(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随即在全国开展的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三.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几个问题建国后中共为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第一次: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第二次:1957~1960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重大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全面转好。第三次:“文革”使党和国家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生产总值均有大幅度提高,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或调整。土地改革,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没有土改,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村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的程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全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结果: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坚持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认识: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后工业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⑴“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四.新中国的党建工作⑵“中共八大”:1956年,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指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⑶整风运动,1957年。全党重新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有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⑸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⑹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大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⑺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总结的基本理论,成为了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⑻中共十三大,1987年:阐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⑼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⑽中共十五大: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一边倒”方针,(建国初至50年代中期)形成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对新中国的政权构成了极大威胁。五.新中国的外交重大成就及作用:到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建国第一年中,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的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先后参加两次重大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一大片”的外交方针(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形成原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50年代末期,苏联对中国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提出损害中国主权的要求,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独立。成就: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了与亚非拉国家友好关系,中国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70年代)形成原因: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中国北部边境,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外交关系的要求。成就: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最关键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定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关系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不结盟”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形成原因: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我国认为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成就:在保持、发展、已建交国际关系的同时,又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链接高考例:(2005年广东卷)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办厂容易了,过去要与杜月笙、流氓、警察打招呼,现在不用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了当时()①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②
本文标题:共和国史-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4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