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某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企划方案
——————1池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年)说明上篇:背景分析篇一、规划编制背景(一)两部委的要求2004年初,国家商务部、建设部下发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务和城乡规划部门制订完成新一轮的商业网点规划,并按法定程序上报市政府批准、发布施行。2004年4月,国家商务部为了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订工作的指导,使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制订与印发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从上述通知与编制规范来看,新一轮的网点规划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网点发展规模预测、空间结构布局、业态结构布局。(二)城市的发展要求“十一五”将是池州市高速发展的五年,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即将形成。贯穿池州、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即将通车,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铜九铁路安徽段也在建设之中,连接安庆与池州的安庆长江大桥已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加之正在筹建的九华山旅游机场,这些都将使池州市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得到巨大的体现。除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CEPA的实施和WTO保护期限的临近,国内外竞争愈加激烈,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新时代、新形势对池州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发展作出前瞻性的规划。为此,编制本轮《池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06—2020年)势在必行。二、池州市域概况(一)地理位置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历史沿革池州市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史。唐代以来多为州、军、路、府治之地(府治称池州)。公元前109年设石城县,三国名将黄盖曾任石城长。公元599年易名为秋浦县。公元926年,梁昭明太子萧统在城西编纂《昭明文选》期间,食贵口鳜鱼,盛赞“水好鱼美”,封为“贵池”,遂改秋浦县为贵池县。1949年4月县境解放后,贵池县属皖南区池州专区。1952年1月30日,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65年7月,属安徽省池州专区。1980年元月再次属安徽省安庆地区。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安徽省调整安庆地区行政区划,复置池州地区,同时改贵池市,属池州地区,其辖境不变。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同年被评为全省宏观经济效益“十佳”县市之一,并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2001年地改市,池州地区改为池州市,同时改贵池市为贵——————2池区,属池州市。(三)人口、面积池州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总人口156.3万,其中,2005年主城区城市现状人口约18.4万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9.6平方公里。(四)历史文化池州文化积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频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五)自然资源池州市自然山水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同时人文景观众多,城市北临长江,四周群山环绕,环境清幽。平天湖与齐山交相辉映,优美宜人。池州市位于长江旅游带,又是华东地区“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和皖南水道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区,有较好的区位条件。相较周边的芜湖市、安庆市、铜陵市、马鞍山市,池州市具有更加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好这片自然景观基质,并充分展示其自然形态的魅力,是体现池州城市自然景观特色的重要主题。将池州市建设成为一个保持鲜明的自然山水特色的园林城市,是当前城市保护和未来发展的双重需要。全市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高达56%。生态建设已创下四块国家级品牌: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试点地区、中美联合社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池州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这里自古就是江南“鱼米之乡”,水域广阔,沃野千里。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食秋浦河鱼,称赞水好鱼美,遂封秋浦为贵(鳜)池。鳜鱼、青虾、螃蟹、淡水珍珠等特种水产养殖如今在池州渐成气候。池州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等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棉、优质棉、出口茶叶、蚕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探明具有一定储量的矿藏有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藏的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优质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藏尤为丰富。(六)社会经济近年来,池州市通过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带动战略,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地方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把握机遇,在把握机遇中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在上年较高的平台上再创新高,呈现出运行稳、质量高、增长快的发展态势。不仅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而且创下了近十年来最好成绩,谱写了新的篇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新的基础。1、经济高速增长,稳定性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为1997年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从经济运行周期分析,“十五”时期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00多亿元,年均递增达到10.5%,高于“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长7%的3.5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累计实现生产总值增加了130多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832元,提高到2005年的7062.0元,年平均增长9.5%,以现行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1000美元。这种经济运行态势表明,在宏观调控政策下,池州经济在平稳中实现了微调,有效地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持续增长的周期得以进一步延续。——————32、三次产业发展良好,协调性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0.18亿元,增长13.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比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创“十五”以来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6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63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92亿元,增长12.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23.2∶36.9∶39.9,一产下降1.5个百分点,二产上升2.3个百分点。3、“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投资需求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2005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有不俗的表现。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建市以来,全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五年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比1988-2000年12年完成的投资额还要多110亿元,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7%。其中,2005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全市的60.7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59亿元,增长11.8%,占全市的39.2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全市总额的83.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餐饮业零售额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对外贸易增长强劲。2005年池州市以加大开发开放为契机,以利用外资为龙头,全年进出口总额100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4%,。4、三大收入显著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5年,池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023元/人,比上年增长16.8%,“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上年增长13.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40元,比上年增长11.0%。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池州市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首次摆脱了长期处于全省末位的局面,达到11.78亿元,增长31.2%,“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0.8%。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增长4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5、资金供给充足,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末,池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9.35亿元,比年初增加21.44亿元,同比多增1.19亿元,增长20.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0.6%。其中,2005年企业单位存款余额25.08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24亿元,比年初增加14.19亿元。另外,外资对池州的经济发展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全年引进资金43.9亿元,增长24.6%,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757万美元,增长23.7%。(七)池州旅游业概况池州山青水秀,四季如画,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是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计划经济时期池州旅游业一直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才使池州旅游业兴旺起来。1978年,九华山正式向游人开放,拉开了池州旅游业发展的序幕。池州撤区设市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摆到了突出位置,确立了“佛教文化繁荣,旅游产业兴旺,池州经济振兴”三位一体的思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了以九华山为龙头的全市旅游业的发展。九华山风景区位于皖江南岸、池州市东南部,古称九子山,因李白赋诗:“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得名,以雄、奇、灵、秀著称,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173.8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市内其它旅游资源也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青阳县着力建设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建了烟霞园、九子岩、七步泉等景区;贵池区开发了齐山——秋浦仙境、大王洞等名胜景点,杏花村也正在恢复建设中;石台县继推出天然溶洞——————4群考察游后,又已开发出牯牛降生态旅游;东至县围绕升金湖、大历山做文章,开辟了“水山观鹤游”、“寻幽探古游”。各地以佛教名山为中心,开发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从而使全区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大九华山旅游格局。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入境国际游客3.72万人次,增长11.7%;接待国内旅游者314.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6亿元,增长38.8%。旅游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8%上升到2005年的12.3%,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制订的要把以黄山和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和国际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池州市正在坚定不移地打“九华山牌”,建旅游经济强区,使池州真正成为安徽美丽的“大花园”,成为皖江南岸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八)池州外贸出口概况池州市自营出口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池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池州黄山岭冶化公司、池州对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池州家用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池州九华冷冻食品有限企业、石台鸿凌机电工贸有限公司已成为池州市出口的龙头企业。池州市出口的主要商品涉及到粮油食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五金矿产、化工、机电等六大类1000多个品种,产品品种繁多,规格齐全,质优价廉,深受客户的青睐,已远销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池州市主要出口商品目录如下:1、粮油食品油炸山芋、速冻山芋、速冻荷兰豆、速冻马蹄莲、水煮笋、红茶、绿茶、花茶、茶饮料。2、纺织服装毛巾、浴巾、方巾、床
本文标题:某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企划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5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