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6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资料大全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择善而从。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二、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④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⑥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中考链接1.文学常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2.注音。论(lún)语陬(zōu)邑(yì)愠(yùn)殆(dài)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译: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3)温故.而知新。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4)士不可以不弘毅..。译:士大夫不能够不宽恕坚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欲:要。施:施加。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陶渊明一、内容概述(主题)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二、结构简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缘.溪行(沿,沿着)落英.缤纷(花)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初极狭,才.通人(仅仅)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交错相通)悉.如外人(全,都)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便要.还家(通“邀”,邀请)咸.来问讯(都,全)无问津.者(渡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乃.不知有汉(竟,竟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用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处处志.之(做标记)便扶.向路(沿,沿着)便扶向.路(原先)欣然规.往(计划,打算)咸来问讯..(询问消息)2.翻译下列句子。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处处做了标记。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答: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6.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答: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来回答即可。11.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答:围绕本文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即可。1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乐”。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13.从文章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八年级上册:《陋室铭》刘禹锡一、作者及相关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及室主人所做之事的叙述,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荀、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三、中考链接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上。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弹奏。阅金经..:这里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2.翻译下面句子。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由于)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④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5.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法,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作批注。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天之骄子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②孔子云:何陋之有?(示例:反问句式,突出主旨。)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7.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示例: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10.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示例: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八年级上册:《爱莲说》周敦颐一、内容梳理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和谐,顿挫有致。二、重点字词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应当。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三、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本文标题:2016中考语文总复习word版2016年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资料大全.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6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