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六书的形体构造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一、“六书”的来源“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现在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P74)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后人理解“六书”,根据的是许慎“六书说”的原意。1.象形A、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形象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如:BACK鸟鱼马鹿目牛羊页果州瓜人女目牛犬止首自齿鼎鬲甗壶爵山水又如:B、分类:全体象形:象形字表示的是所象之物的全体之形。如“日”“月”“贝”省体象形: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等。合体象形: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来难以辨认,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如“果”“洲”(頁)甲骨文作,本体是人头,下面的人是衬托物。《说文解字》:“页,头也,从首儿。”(眉)甲骨文作,本体是眉毛,下面的目是衬托物。《说文解字》:“眉,目上毛也。”(果)甲骨文作,本体是果实,下面的木是衬托。《说文解字》:“果,木实也。像果形在木之上。”(须)甲骨文作,本体是胡须,右边的页是衬托物。《说文解字》:“须,面毛也。”C、特点它以富于真实感的图象来表现词义。所记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的构形基础。有关人体有关动物有关自然有关居室器用A、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2.指事王筠《说文释例》:“视而可识则近于象形,察而见意则近于会意。”于省吾、梁东汉:“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如「中」字以一根棍子從圏成圓圈的器物中穿過,以把「中間」的意思表現出來。B、分类:独体指事,用纯粹抽象符号所构成。如:“上”“下”两字。加体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所加符号不能独立成字,如“本”“末”等字。变体指事,用增减笔画来表现词义,如“木”的一半为“片”“斗”加上一笔为“升”反“可”为“叵”。刃末亦甘曰牟引夫上下二四围纠缀私C、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表现方法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事多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象形字是其它造字法的构形基础,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符号才能构成新体。指事因有其指示性符号以作特征,区别于象形和会意。实际上,指事正是介于象形与会意之间的一种汉字结它是汉字摆脱具象迈向抽象的关键一步,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上以济写实之穷,下以开会意之之先。”3.会意A、定义:许慎《说文解字·叙》:“比类合谊(通”义”),以见(xiàn)指撝(huī通“挥”),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这种字。:涉B、分类:同体会意以形会意异体会意以义会意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形体组成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形体组成D、辨别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象形、指事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C、特点所表对象: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抽象概念。文字特征:合体。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4.形声A、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类。“以事为名”,即按照事物的类别特点去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譬,譬况,相类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即取一个发音相近的字作新字的声符。江”、“河”就是这种字。B、形符与声符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一个部分表音,叫声符。关于形符:①表本义。例:辉:“光也,从光,军声。”②表类属。例:璧:“瑞玉环也,从玉,辟声。”关于声符:声符表音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①标音作用的减弱:例:绽—定玷—占臀—殿鲁迅《门外门谈》:“现在还有谁读滑为骨,读海为每呢?”周有光统计《新华字典》的正字,形声字有效标音率为39%形符与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聲:理江材(2)左聲右形:功甥期(3)上形下聲:草界空(4)下形上聲:舅貢婆(5)外形內聲:閨匣衷(6)內形外聲:問辯聞(7)形符偏于一角:勝裁(8)声符偏于一角:徒旗(9)互相穿插:随(从辵隋声)形聲字除了一般的類型外,還有以下幾種比較特殊的類型值得注意:(一)省聲字省聲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在造字時將形聲字的聲符省去了一部分。例如:(二)省形字省形字是指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造字時將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了。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很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由于定义过略,其义不明,故后代众说纷纭。主要有三:①形转说:从字的外形考察,以与部首字可以互训的形声字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形的关联来解释转注。代表人物南唐·徐锴、清·江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江、河可以同谓之水,水不可同谓之江、河;松、柏可以同谓之木,木不可同谓之松、柏。”他们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例如“考”属“老”部(考的意符是“老”)即受意于“老”,意思相近,可以互相解释。“松”、“柏”属“木”部,即受意于“木”。这实际上是把《说文》同部首的字当作了转注字②义转说:即以互训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义的关联来解释转注。代表人物清戴震段玉裁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其义类,所谓建类一首也;互其训诂,所谓同意相受也。”“转注尤言互训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这就是说,凡是同义可以互相解释的字,都是转注字。③声转说:以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词造字为转注。即注重两字字义和字音的关联来解释转注。代表人物章炳麟章氏《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语有殊,名义一也,其音或双声相转,叠韵相迤,则为更制一字,此所谓转注也……何谓建类一首?类,谓声类,首,为语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考、老同在幽部,其义相互容受,其音小变,案形体,成别枝;审语言,同本株,虽制殊文,其实公族也。”“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结构讲清楚。至于旧有的转注说中有价值的内容,有的可以放到文字学里适当的部分去讲,有的可以放到语言学里去讲。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页102)“我”甲骨文作“”象长柄带有锯齿刃兵器,即“锜”之初文。后借作第一人称代词。“东”甲骨文作“”该是橐(两端有口的袋)之初文,后借作东西之东。且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6.假借A、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假借字是语言中的词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的词义,“令”、“长”却不是这种字。(BACK)B、特点:1、“本无其字”2、“依声托事”C、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2.表意抽象的词无法去造D、假借与通假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归孔子豚。《论语·阳货》三、“四体二用”说六书的具体内容如上所述。从总体上看,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与汉字形体结构有关;转注、假借与前四者性质不同,无关汉字形体结构。清代学者戴震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也就是说,只有前者才是造字之法,至于后者只是用字之法。这一学说在学术界影响极大,尽管仍有异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后来讨论六书的人很多采用戴氏“四体二用”的说法。造字法独体字象形基础指事合体字会意形声能产用字法转注假借总结四、“六书”的贡献及局限“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贡献-1“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对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贡献-2第一,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第二,“六书说”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第三,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局限性:五、六书理论的发展-1唐兰的“三书”说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BACK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劣、耷)的会意留下位置;象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五、六书理论的发展-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说简明。但是汉字有一些不能纳入六书的文字,同样也有一些不能纳入新三书的文字。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上面诸家之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六书”说的局限,都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见仁见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汉字形体结构的文化功能(一)从“娶”“婚”“妻”等字的结构看古代的婚俗“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取”为“娶”)“取”的甲骨文为其字左
本文标题: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六书的形体构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7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