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大学》,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大学》,演译《大学》,领悟《大学》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词义、含义,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起止日期教学进度第一章P8-9页1第一周第二章P10-13页1第二周第三章P14-17页1第三周P18-21页1第四周阶段复习1第五周P22-25页“子曰”1第七周P26-32页“曾子曰”1第八周P33-36页《康诰》曰1第九周P37-42页《诗》云1第十周P43-47页《诗》云1第十一周阶段复习展示1第十二周P48-51页1第十三周P52-55页1第十四周P56-59页1第十五周期末复习展示1第十六周教学措施:1、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2、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3、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五府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文章来源:原创加入时间:2009-6-1610:39:00修改时间:2009-6-238:56:00点击次数:992次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制定《五府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一、目的与意义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二、组织机构成立五府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组长:郭邦根副组长:程慧群姜鸿华成员:叶子和樊银泉王方庆陈一洋主要实施成员:张美芳张春连杨雯蔡慧灵郑晓玲曾淑华各村完小校长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声律启蒙》、《论语》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1、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校本课程课时为主,每周一课时,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由语文教师、思品教师具体负责。2、每天利用早读课进行10分种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3、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4、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5、每天中午午间时间播放国学经典的CD朗读碟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6、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7、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社会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8、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9、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每学期开展“经典诵读会”、“亲子诵读活动”、“诵读擂台赛”、“情景剧表演”等。将经典诵读活动科学的融入广播操、游戏、节目表演、书法、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吟唱结合法等等。五、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研究1、开展听评课活动和专题教研,及时发现、传播好的经验和方法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指导学生诵读的能力。六、检查评比学校将不定期对各校、各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形成特色和成效显著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44名,对古诗文诵读活动非常有兴趣。已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并掌握了一些古典诗词。二、指导思想: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契机,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三、活动目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1、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培养读书兴趣。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整体语文水平。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四、诵读内容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这学期主要诵读《论语》、《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五、实施过程(一)一天“四诵读”。1、晨读。每天早晨学生一到校立刻开始晨读,即自由诵读诗文,早读铃响之后,利用10分钟时间集体诵读诗文。2、午读。每天中午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前10分钟,广播站(电视台)可播放相关经典诗文及歌曲,学生可跟读、跟背、跟唱,亦可自由读背。(中午代伙学生也可专设诗文诵读辅导)。3、路诵。每天中午、下午放学路队时,以班级为单位,边走边齐背诗文,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4、夜诵。每天晚上回家,教师应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诗文诵读内容,在家长的协助之下,完成诵读任务。(二)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小课题的研究。(三)注意学科整合。1、音乐学科与诗文诵读的整合。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寻找或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研究课:音乐中的古诗词。2、美术学科与诗文诵读的结合。给经典诗文配画,或为画配上诗文,应成为美术教学中探索学科整合的一条途径。研究课:诗配画。3、其他学科,如品德、科学、劳技等亦可探索与诗文诵读的相关整合。(六)活动评价1、开展班级“诵读争星”评比活动。2、评选“诵读大王”、“诵读能手”。(1)在班级中开展赛诗会,评出班级“诵读大王”。(2)在年级中开展赛诗会,评出学校“诵读大王”、“诵读能手”。1﹒诵读中华经诵读经典诗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了,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在中国,犹如《圣经》在西方,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人生观,“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处世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方式等,是那么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脍炙人口的《弟子规》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概言之,诵读经典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很多诵读文化经典的班级和学校的反馈情况亦表明,通过熏陶涵咏,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特别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的确,让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让他们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这对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2﹒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言积累不多和文化积淀过浅,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为此感叹道:“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十分有利于小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正所谓“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概言之,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3、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切实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情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诵读经典诗文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当前的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概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中华文化经典源远流长,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1999年春节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号召大家多读经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具有远大文化战略眼光的见解,一语道破人文血脉的传承对于民族绵延和进步的重大意义。针对多年来应试教育作祟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缺损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亦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首。据此,我们以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课题进行
本文标题: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88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