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场景,体味诗中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诗作的内涵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中表现的人生志向或生活情趣。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诗;掌握正确的鉴赏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2课时第一课时(《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现在,就让我们开始经典之旅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2.背景资料《观沧海》是诗人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碣石山所作。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怀着难以平静的心情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山,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诗。王昌龄被贬并非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不拘小节。李白在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后,特意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寄给好友,聊表慰藉。3.知识链接中国古典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代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两种。绝句一般是四句,有五言、六言和七言之分,其中以五言和七言居多。律诗一般是八句,可分为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4.检查预习订正字音碣.石(jié)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萧瑟..(xiāosè)三、朗读指导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临:到达,登上。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2.词类活用临碣东.石(名词作状语,向东)3.文言虚词(1)日月之.行(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以.观沧海(连词,来)(3)歌以.咏志(介词,用)4.文言句式(1)倒装句: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即“以歌咏志”)(2)省略句:若出其中/若出其里(“其中”“其里”前分别省略介词“于”)5.全诗翻译(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海中发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五、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观沧海》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答案示例: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景象。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一层是写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答案示例:愁心。(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答案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诗中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答案示例: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是哪两句?答案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如何理解《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答案示例:这四句运用互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通过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拟人。将明月人格化,使之具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简要概括《观沧海》这首诗的主旨。答案示例:这首诗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这首诗以杨花落尽和子规悲鸣起兴,渲染出感伤的氛围,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谪的关切、担忧之意,表现了真挚、深厚的友情。(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观沧海》中是如何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答案示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海水荡漾,山岛耸立——画面由动而静,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浩瀚、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画面由静到动,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前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可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它;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朋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1.曹操《短歌行》欣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李白《送友人》欣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六、课堂小结诗人曹操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宏伟抱负融入到《观沧海》这首四言古诗中,以奇特的想象力,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形象,也展示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这首诗音调铿锵、风格质朴刚健,不愧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之能随风逐月到夜郎。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充满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八、板书设计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些寄写景点明时令:暮春时节渲染气氛:黯淡、凄梦抒情——关心、思念、同情情景交融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时候交通不方便,羁旅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就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尤其是秋天,那些漂泊他乡的文人骚客看到落叶归根,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思乡之情就会特别浓重。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古人的思乡情怀。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后人将其散曲辑为《东篱乐府》。2.背景资料《次北固山下》写的是乡愁。诗人行于客途,在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见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之景,触发了心中的乡愁,由此写下该诗。《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愁绪。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3.知识链接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兴盛于元代,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前者短小精悍,后者富丽雍容。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继承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2)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明快显豁、豪旷泼辣的审美取向。其代表人物有张可久、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三、朗读指导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次: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潮平: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风正:顺风。海日:海上升起的红日。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江上早春的景象。旧年:旧历年关(除夕)。乡书:表达思乡之情的书信。何处达:用什么办法转达。归雁:北归的大雁。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2.全诗翻译(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1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