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近现代史纲要索引2015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索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P5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P8)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1.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作用、重农抑商、地主商人高利贷)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作用、皇权、中央集权)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独尊儒术、儒道释、法家、文化专制)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作用、特点)康雍乾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P9)1.英美法等国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2.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殖民主义)3.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主义对东方的影响)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0)1.英国的背景(工业革命、对华贸易入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蓄谋已久)2.鸦片危害: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财政危机;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直接毒害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3.战争结果和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4.中国逐步变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P12)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半殖民地(原因、没有变为殖民地),封建→半封建(原因)。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P15)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2.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先于资产阶级产生),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最革命的阶级)4.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来源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政治两面性)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P17)(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6)1.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2.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P18)3.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P21)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割地、驻兵)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赔款、文物)二、政治控制(P24)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义和团)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P26)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出超变为入超,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近代工业、迫使中国举外债来赔付赔款、设立银行——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现代交通运输业),影响。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P30)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传教士)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P32)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a)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b)太平天国c)台湾人民抗日(香港造船工人罢工)d)义和团2.爱国官民的反侵略斗争(冯子材、关天培、陈化成、刘铭传、海龄、邓世昌等)(P31)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P34)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原因)(P35)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P37)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的原因)(半殖半封的社会制度、具体表现)2.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P39)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一书。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盛世危言》。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维新派:康梁、严复《天演论》,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P43)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a)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45)a)《天朝田亩制度》:(第一部男女平等)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局限性。评价(P45)b)《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是一部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达到方案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分散的小生产的基础)(P45)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P46)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a)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d)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详见书上)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宗教发动、组织。c)未能正确对待儒学。d)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e)教训。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P48)一、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派、主张、意图、冯桂芬表述指导思想“中体西用”)1.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民用工业:官督商办)2.建立新式海陆军(淮军、湘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P50)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a)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b)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c)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d)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盲目排外,反对引进西方一切新事物。e)对洋务事业投入太少。f)洋务派精英阶层对传统文明过于自信以及制度重构的漠视。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P52)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a)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b)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主张: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作用(P54)a)要不要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P54)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P56)a)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c)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d)在社会风气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57)a)原因(自身的局限性、守旧势力的反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微弱、没有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急于求成)b)维新派自身局限性的表现(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c)迅速的失败暴露了阶级的软弱性、自上而下的改良走不通、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P60)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改革、预备立宪)。(P61)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P57)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P63)1.(P63)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早年上书李鸿章、组建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并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武装斗争)2.(P6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宣传革命的书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P64)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民族革命)。局限: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革命对象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局限: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局限: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4.初步描绘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民报》《新民丛报》)(P66)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为论战焦点,革命是否要杀人流血)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4.重大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P
本文标题:近现代史纲要索引2015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2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