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脾胃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概要
1/36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409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412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418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424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427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43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435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编码:BNP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2/36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周/疗程。(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八)治疗方法3/36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2.针灸治疗:辨证取穴。3.推拿治疗。4.外治法。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九)完成路径标准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改善。(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编码:BNP020;ICD-10编码:K30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病程: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4/36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编码:BNP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5/36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候: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编码:K30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检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腹部超声(7)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8)幽门螺旋杆菌测定(9)钡条X线透视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上消化道造影、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检查、甲状腺激素等。(八)治疗方法6/36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健脾理气。(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4)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5)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2.针灸治疗。3.推拿治疗。4.外治法。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音乐疗法、心理治疗等。6.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胃脘痞胀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其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TCD编码:BNP020;ICD-10编码:K30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实际住院日:天7/368/36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轻、中度患者。一、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久痢。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2.疾病分期(1)活动期:SutherlandDAI>2分。(2)缓解期:SutherlandDAI≤2分,或病理检查示: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3.疾病分度9/36轻度:患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Hb)100g/L,红细胞沉降率30mm/1h。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和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久痢和溃疡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02)的患者。2.疾病分期属于活动期。3.疾病分度属于轻、中度。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5.合并有中毒性巨结肠、大出血、肠穿孔、重度异型增生等并发症,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10/36(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血沉(ESR)(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6)腹部超声(7)心电图(8)胸部X线片(9)肠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10)肿瘤标志物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平片,钡剂灌肠检查,腹部MRI,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免疫指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大肠湿热证:清热化湿,调气行血。(2)脾虚湿蕴证:健脾益气,化湿助运。(3)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4)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5)脾肾阳虚证:健脾补肾,温阳止泻。(6)阴血亏虚证:滋阴清肠,养血宁络。2.外治法(1)中药灌肠治疗(2)直肠栓剂疗法(3)中药外敷治疗3.其他疗法:针灸、耳针、穴位埋线、隔药灸、结肠透析仪中药灌洗治疗等。4.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肉眼无明显脓血便。2.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便常规+潜血明显好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而需要复查或病情无明显改善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11/362.住院期间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癌变,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伴轻、中度异型增生者,退出本路径。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和大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者,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久痢(溃疡性结肠炎)(ICD-10编码:K51.902)疾病分期:活动期,疾病分度:轻、中度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12/3613/36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吐酸病(TCD编码:BNP03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编码:K21.90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2.证候诊断14/36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常见证候: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
本文标题:脾胃科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3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