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蝌蚪人: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尚未分化完全的人。2、儿童美术: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了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情感。3、命名涂鸦:是涂鸦的最后一个阶段,儿童能把所画图形与现实联系起来。4、集合体:凯洛格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图形结合在一起。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4分)1、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在一起。2、“给予幼儿一张硬纸,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立方体”。这一目标取向属于行为目标。3、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画蝌蚪人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4、儿童在绘画中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使所画的物体之间发生重叠。5、世界各国儿童的早期美术作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特征不随文化改变而改变。6、儿童涂鸦期的发展经历了未分化的涂鸦、有控制的涂鸦和命名三个阶段。7、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着眼于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8、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画蝌蚪人是因为他们的知觉未分化。9、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二是美术教育活动。10、早期儿童绘画作品表现出的国际性是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特征是相同的。11、在早期儿童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具有良好视觉形象、且平衡而协调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之为曼陀罗。12、年幼儿童在画一个事物时不理解在某一空间里既可以画一个图形,还可以画另一个图形。因此,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所画的图形之间发生重叠。13、如“给予幼儿一张硬币,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立方体。”是行为目标。14、美术的基本特征:视觉形象性和瞬间性和永固性。1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幼儿园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简述儿童绘画发展中象征期的特征/学前儿童绘画发展的象征阶段的特征是什么?答:1)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2)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3)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2、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粘贴活动?P171-172答:引导儿童掌握粘贴的工具和材料的性质,引导儿童了解粘贴的步骤和方法,一次活动中不宜提供给儿童过多的材料。3、儿童手工制作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P156-157答:玩耍阶段,直觉表现阶段,灵活表现阶段,并作简单解释。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有哪些?答:儿童美术发展水平评价,包括幼儿美术活动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P185美术活动评价,包括目标、内容、教学设计等。P194-1965、请你列举三个幼儿绘画的特殊表现形式。P163答:1)夸张式:儿童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2)拟人化:指儿童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3)透明化:指儿童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的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6、学前儿童是如何建立起水平——垂直参照系统的?P36-39答:年幼的儿童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个画面的水平——垂直关系。5-7岁的儿童在逐步地建立起水平——垂直参照系统,最初运用该系统时有些呆板和模式化。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试图运用倾斜的关系来表现复杂的事物,使构图向更为高级的阶段发展。7、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有哪些本质特点。答:儿童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8、本质论的利与弊?答:儿童美术的学习并非成长的自然结果,美术对儿童最重要的贡献是属于美术本质的,教育者不应剥夺儿童能够从美术中得到的东西。这样的主张不失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思想,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艾斯纳等人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限制了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9、具体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答:目标制定的角度要统一;目标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目标内容要有系统性;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所学理论,举例说明如何指导幼儿的物体画。P147答:物体画是儿童在观察的基础上表现出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特征的绘画表现形式。小班儿童认识能力较差,生活经验较少,所接触的实物范围较小。因此,小班儿童主要是画出日常所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轮廓简单的物体。他们也开始有了画出书中基本图形的能力。可教他们画一些如皮球、饼干、花、数等。中班儿童能精确地描绘出各种物体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应有顺序地从较为简单的物体,通过观察转到更为复杂的物体上去。如画人物时,要求画出正面的人,还可以画狗、猫、汽车、和一些简单的风景等。大班儿童已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作画技能,所表现的内容日益丰富。因此,大班幼儿要学会画形体上更为复杂的物体,能描绘出物体的细节及各种状态,如人物、动物的各种姿势;学绘画出多种交通工具;学会画结构更为复杂、场面较大的建筑物;学会各种植物等。儿童物体画会有拟人化,透明式,展开式,夸张式的方式来展现。而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要引导儿童观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要引导儿童从不同角度来展现物体。2、结合所学理论谈谈应如何正确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P193答:1)儿童画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2)儿童画要有个性的表现;3)儿童画要表达出个人的情感;4)儿童画要表现出或用工具材料的特性;5)儿童画的大小要和纸张的大小相符。举例:如按《春天的花》为主题让小朋友画画,若幼儿不会画,只以线条来作画,而他自身也认知到“画的不好”的情况下。教师可用“不会画花,可以画一些其它的东西,就像小草……”“你看你画的很像是冬天的小雪花,但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你也画一些春天的花,好吗?”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才会使他逐步克服困难,战胜自卑,拥有自信。3、根据下列活动,谈谈教师应如何指导幼儿的装饰画活动P167(欣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花纹的领带——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装饰领带的原理——幼儿在教师提供的领带纸形上进行装饰——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答:首先,儿童喜欢用具象的花纹进行装饰。儿童在选择和运用花纹进行装饰时,喜欢一些具象的花纹,不太喜欢抽象的点、线条、几何图形等。其次,儿童不能掌握图案的规律。由于而头痛的视觉和动作尚不能协调配合,因此在描绘团、花纹时不能准确地辨别各花纹之间的距离,也不能准确地在固定的位置上描绘花纹。教师指导时因注意:1)多欣赏图案装饰作品,开阔儿童的视野。2)引导儿童循序渐进地学习图案装饰画。3)图案联系的方法要多样化。(举例:在《漂亮的靠背垫》活动中,幼儿想在方形纸模的中间画上一个水母,想了半天却不知怎么画,于是,他向老师求助。“你看纹样册了吗?”“看了,书上也没有。”“水母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有点像伞的形状。”见幼儿还没有动笔,教师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圈成水母身体的形状示意给幼儿看,幼儿高兴起来。不一会儿在纸上画出了水母的身体接着添画上眼睛和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正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由远及近的台阶,使幼儿大胆地表现着自己的作品。)4、请结合中班幼儿手工活动的特点谈谈如何指导中班幼儿的平面手工活动。答:幼儿手工发展特点:1)儿童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手工工具和材料;2)儿童粘贴时不注意先后顺序粘贴指导:1)引导幼儿根据因意选材或因材施艺的原则选择材料;2)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形象的材料颜色与底纸颜色之间的搭配;3)在一次平面手工活动中,不宜有太多类型的材料。剪(撕)贴指导:1)提供儿童合适的工具和材料2)循序渐进地指导儿童进行练习举例:中班孩子年龄较小,动手能力差,完美的表现一件作品比较困难。为了能让中班的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可用纸杯做成各种漂亮的纸杯花,因样子很像太阳,它不但美观漂亮而且简单易学,非常适合中班孩子学习。五、设计题(每题20分,共20分)“有趣的动物”美术活动(中班)模拟考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散点式构图: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2.透明式表现:把看不到的物体象X光透视一样表现出来。3.展开式:儿童把在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面上表现出来。4.表现目标:目标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5.夸张式表现:夸张式:指儿童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加以忽视和遗漏的绘画现象。6.行为目标:陈述的是儿童的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表现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4分)1.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样式配置分为17种。2.儿童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3.凯洛格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为集合体。4.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垂直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有些呆板和模式化,此时所画的人,我们称之为稻草人。5.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涂鸦线分为20种。6.“通过欣赏,了解作品的形状、色彩、结构等美术要素”是大班阶段的美术欣赏7.美术的基本特点是:造型性和视觉性、瞬间性和永固性。8.曼陀罗是儿童喜爱的、具有良好视觉形象的的图形组合,它是一种结合体或集合体。9.制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依据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的性质以及儿童美术发展规律。10.“引导幼儿感受剪纸的生动的形象,强调、概括简化、夸张变形的造型。”这目标取向属于过程目标。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简述儿童在绘画中是如何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最初是把事物看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与其它事物缺乏联系;逐渐以简单的方法处理事物间的关系;最后能客观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关系。2.家庭美术教育有哪些方法?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正确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3.选择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整合性、适应性、系统性原则,并作简单解释。4.美术教学中教师运用演示法时有哪些基本要求?演示的准备要充分;选择恰当的时机;和讲解有机地结合。5、为儿童选择美术欣赏作品时应遵循哪些原则?经典性、差异性、题材多样性原则,并作简单解释。7、简述儿童在绘画中是如何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最初是把事物看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与其它事物缺乏联系;逐渐以简单的方法处理事物间的关系;最后能客观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关系。8、儿童在感知和理解美术作品方面表现出哪些特点?(1)偏重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而忽略形式;(2)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偏重于表层意义的理解;(3)对艺术符号的感受理解中经常受一般认知中知觉经验和想象的干扰。9、图式期的特征是:造型上能用较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细节加以刻画,结构合理;色彩上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事物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涂色时做到均匀;构图上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本文标题:《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4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