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竹文化节》文案策划——最终版本
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1目录第一部分综述………………………………………………………………………2第二部分背景分析…………………………………………………………………4(一)竹文化与中国历史………………………………………………5(二)竹文化节现状与发展趋势………………………………………9第三部分项目调研………………………………………………………………10(一)调研背景………………………………………………………10(二)调研目的………………………………………………………10(三)调研内容………………………………………………………10第四部分宣传策划与媒介(一)精品活动受众分析………………………………………………15(二)宣传策划与媒介………………………………………………16第五部分2010年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活动策划方案……………………20(一)观竹之海——“悠悠竹韵风拳拳华夏情”—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开幕式…20(二)品竹之味——“丝竹况味”竹美食品鉴会………………24(三)赏竹之艺——“艺术与灵动竹艺之美”竹艺展销会……28(四)筑竹之家——“文化和谐居家”游园会………………31(五)话竹之情——第二届海峡两岸竹业论坛…………………34(六)忆竹之韵——“红红火火庆竹节和和谐谐建家园”—第六届竹文化节闭幕式…………37第六部分效果评估估………………………………………………第七部分经费预算……………………………………………………………39第八部分附录附录1日程安排表附录2游园会活动效果基本评估量表附录3团队介绍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2综述泱泱大中华,文明五千年,而竹子亦是。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履者竹鞋”,足见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斤竹岭”、“竹里馆”,园园有竹,早已是中国园林的共识;中国国画史上鲜有盛名的“湖州学派”、苏东坡,清朝的“扬州八怪”即因画竹得名;岁寒三友——松、竹、梅。竹的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中通外直、宁折不屈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高尚品格的象征;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一样对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竹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上网独特色彩,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依据;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我们正向全民族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竹文化则必然应受到广发关注,得到大力弘扬。自1999年开始,中国林业局、国际竹藤协会就携手各省人民政府,举办了旨在“弘扬竹文华、发展竹经济”的中国竹文化节,取得了成功,收获了一定的成效。本届(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旨在吸收以前经验的基础上,打造出中国竹文化节品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品牌识别特征。我们的定位是:竹文化节要注重品牌内涵的传承延续性、竹文化的发展着眼于全民性、竹文化品牌的打造注重民族特性。为契合主题,到达宣传和弘扬的目的,本届中国竹文化共计划举办六场大型活动外加开、闭幕式,分别以竹的某方面特性为核心内容。我们的活动亮点是:宣传广泛、全民参与、内容丰富、注重公益、关注民生。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3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是本届竹文化节的主题。通过观竹海--品竹味--赏竹艺--筑竹家--话竹情—忆竹魂等全面展现竹的广泛用途和巨大的经济、社会、精神价值,使竹文化更加深入民众,深入中国土壤,得到真正弘扬,进而实现中国竹文化节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的宏图。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4背景分析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自1999年开始,在中国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协会、各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竹文化节,地点分别设在浙江吉安、湖北益阳、四川宜宾、湖北咸宁以及福建武夷山五地。纵观中这五届竹文化节,它们在弘扬竹文化的历史使命上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可借鉴对象极少等众多复杂原因,使得其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一个继承性的统一主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在民众中未产生广泛、深远影响。本届(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在吸收以前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着重扩大竹文化节的影响力、调动全民参与其中,力求改善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的优秀品牌,真正在弘扬传统文化(竹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多做贡献,把中国竹文化节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5一、竹文化与中华文明㈠竹与中国历史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㈡竹与精神文化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6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㈢竹与中国诗画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如《竹石》图上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如毛主席、董必武、邓拓、陶行知、康有为、熊文愈、周芳纯等,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竹之韵味,传承经典点燃星火,共谱传奇7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㈣竹与中国园林竹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竹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
本文标题:《竹文化节》文案策划——最终版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5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