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1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本书就是舍默研究的最佳呈现。他用进化论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载体)发展的过程,然后用心理学剖析了市场内部所发生的经济行为背后的本质;市场是进化的,随之进化的还有人的行为,而这些进化的行为让市场具备了某种“心理”。舍默就是在这个经济学、进化论和行为心理三条线的交叉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经济行为的方式。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舍默将开创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但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最开始研究前景理论时,谁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会有后来的斐然成绩。2第一部分...........................................................................................................................................3第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3第2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5第3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3).........................................................................6第4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4).........................................................................7第5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5).........................................................................9第6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6).......................................................................10第7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7).......................................................................12第8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8).......................................................................14第9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9).......................................................................16第10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0)...................................................................17第1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1)...................................................................19第12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2)...................................................................20第二部分.........................................................................................................................................22第13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3)...................................................................22第14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4)...................................................................24第15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5)...................................................................26第16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6)...................................................................28第17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7)...................................................................30第18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8)...................................................................32第19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9)...................................................................34第20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0)...................................................................36第2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1)...................................................................38第22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2)...................................................................39第23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3)...................................................................41第24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4)...................................................................433第一部分或许耶稣想讲的不只是一个为金钱选择合适投资渠道的经济学寓言,但我想借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市场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研究,看看科学观点是如何发现、并在科学界得以确立的(这里,他把科学界看做一个市场)。第1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1)引言大众的经济学《马太福音》(25∶14-29)的作者曾记下耶稣对金钱的比喻说法,“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倘若脱离前后语境,这句话实在不像是出自宣称“温良的人将承继大地”的先知之口,但联系前文来看,耶稣的意思是,对金钱加以适当的投资,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拿到五千元的仆人对它做了投资,还给主人一万元。拿到两千元的仆人对它做了投资,还给主人四千元。而拿到一千元的仆人,把钱埋在地里,只还给主人一千元。于是主人吩咐,把不愿冒险投资的仆人的一千元,交给把五千元投资翻番的仆人,是以,赚得最多的仆人得到了更多的奖励。由是富者愈富。或许耶稣想讲的不只是一个为金钱选择合适投资渠道的经济学寓言,但我想借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市场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K.Merton)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研究,看看科学观点是如何发现、并在科学界得以确立的(这里,他把科学界看做一个市场)。他发现,有名望的科学家一般会得到更多的名声,完全因为他是知名人士,而替他们做了大多数实际工作的同事和研究生,仍然默默无闻。名言警句的引用也存在类似效应,创新性的想法总是被归功到与之存在联系的最有名的人物身上。莫顿把这称做“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商人们则称之为“累积优势”(CumulativeAdvantage)。若放在更宽泛的经济学范围,我愿意把它叫做“畅销效应”(BestsellerEffect)。一旦某种产品在销售上领先,就会向消费者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其他人也想要它,所以它肯定是好东西。这样,消费者产生了想买的欲望,于是购买该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从而传递出更多信号,令其他消费者非要买它不可。该产品就这样一步步爬上了畅销榜。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这个效应,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作家和出版商们才那么热心地想把自己的书弄上《纽4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一旦你上了排行榜,书店就会把你的书搬到“畅销书”书架(有时甚至标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放在书店大门口,摆得一摞一摞的。这就向走进书店的潜在顾客传递出一种信号,“这肯定是一本好看的书”,从而令销售量激增,《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得到这个消息,把它在销量排行榜上的位置又往前挪了几位,从而进一步传递出怂恿买书人的信号,巩固了该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由此进一步拉动销售量,如此反复数个回合,使得有钱的作家越来越有钱。5第2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2)为了量化畅销效应,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邓肯·瓦茨(DuncanWatts)及其合作者马修·萨尔甘尼克(MatthewSalganik)、彼得·道兹(PeterDodds)在网上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架了一个网站,找了14000名参与者注册。注册者有机会试听、下载不知名乐队的歌曲,并可以给歌打分。一组注册者只能看到歌曲名和乐队名,另一组注册者还可以看到某首歌曲下载了多少次。研究者把后一种情况叫做“社会影响”条件,因为他们想要知道的是:当受试者看到有多少人已经下载了某首歌时,会对他自己下载该歌曲的意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预料中一样,处于社会影响条件下的参与者果然受到了下载次数的影响:下载次数多的歌,更可能为新参与者所下载,而不能看到下载次数的独立组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歌曲偏好。这并不是说歌曲、书籍或者其他产品的质量不重要。质量当然重要,而且也是可以量化的。可实际上,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建立在其他消费者相关评价的基础上,这种主观偏好往往能够抹杀更为客观的产品质量评价所产生的效果。充斥着各类排行榜、品评等级和畅销名单的市场,似乎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事,就好像一种集合有机体。我们会在本书中看到多种效应(畅销效应只是其中之一),论证意识对市场有着多大的影响,并从更宽泛上的意义上说明市场有多强大的自我意识。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与畅销效应有关的经济学比喻。假设你是个银行家,有一笔可供借贷的款项。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太大,他们很可能会不还钱,搞得你破产。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局面:最需要钱的人,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得不到贷款;而最不需要钱的人,信用记录最好,因此能得到贷款。这再一次呈现出富者愈富的局面。进化心理学家约翰·托比(JohnTooby)和勒达·考莫斯迈德(LedaCosmides)称之为“银行家悖论”,并将之应用到一个更深入的进化问题上:我们该和什么样的人深化友谊?他们认为,银行家悖论,“类似于我们原始人祖先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适应性问题:倘若一个原始猎人处于急需援助的境地,他的‘信贷风险’就变大了,出于这个理由,他很难获得援助。”6第3节: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3)如果我们把生活看做是经济学,又如果我们把能帮助别人的东西(尤其是友谊)都看做是资源——那么,按照银行家悖论,我们必须评估相关人等的信贷风险,做出艰难抉择。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利他主义是这里要解决的更大问题:为什么我应该为了保留别人的基因,牺牲我自己的基因呢?或者,更技术化地讲,利他行为降低了我自己的繁殖成功率,同时提高了他人的繁殖成功率。标准理论为利他主义提供了两条进化道路:选择
本文标题: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5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