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对诡辩术的深刻逻辑分析
内容提要本书文字流畅,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逻辑分析简要精确,击中要害。阅读本书,既可以获得初步的逻辑知识,又能提高对形形色色诡辩术的识别能力。序哲学是开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最高花朵。它的许多道理都是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才提出来的。它的道理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道理要抽象得多,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因此,许多人觉得它高深莫测,甚至感到神秘,认为少年朋友根本学不了哲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确实是深奥的,但决不是高深莫测的,更不是神秘的。哲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肩负的使命就是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话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石破天惊地提出了“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它标志着希腊人已经开始抛弃宗教神话的思维方式,改换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考虑世界了。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宗教描绘的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它的内容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反映。现实世界中一切现象都有规律可循,根本就不存在神秘的东西,所以,在哲学中也不会有神秘莫测的内容。实际上,少年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需要进行哲学思考的现象。哲学不在天国,就在少年朋友身边。我们已从学习对象方面回答了少年朋友能不能学哲学的问题。这只是回答了问题的一半。要使回答圆满,还必须回答问题的另一半,就是少年朋友有没有能力学哲学。现在我们想请美国当代哲学家马修斯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写了一本叫《哲学与童年》的书,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围城》作者钱钟书老先生把它推荐给三联书店,三联书店已经出版了中文版。这本书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幼童生来就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表现在幼童会提出许多带有哲理性的问题。马修斯把这些问题看成是进行哲学思考的一份请帖。这种能力还表现在幼童也会做哲理性的评论。幼童能够做到的,对少年朋友来说,当然更是不在话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少年朋友的生活阅历和科学知识不断丰富。当代的少年朋友更今非昔比,他们都持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请帖”,会提出更多更富有哲理性的问题,随着他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增长,他们也会做出更多更好的哲理性的评论。所以,对少年朋友来说,不是有没有哲学思考能力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去启迪它和发展它的问题。对要不要启迪和发展少年朋友的哲学思考能力的回答应当是肯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对人来说太重要了。我们希望少年朋友中能够出现像马克思和毛泽东那样伟大的哲学家,但这不是我们帮助少年朋友发展哲学思考能力的主要目的,更不是唯一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使少年朋友生活得更好,学习得更好,将来工作得更好。哲学可以陶冶少年朋友的情操,使他们成为精神世界丰富和高尚的人。它可以帮助少年朋友把握好人生航船的舵轮,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少年朋友掌握了哲学的思考方法,会如虎添翼,在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人类做出突出的贡献。可惜,我们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在对少年朋友的教育中,只注重灌输知识,忽视去启迪和发展他们的哲学思考能力,使许多少年朋友成为记忆的机器,而不是生动活泼的创造者。毫无疑问,少年时期应该多学些知识,但是不应当把它们变成死的东西塞进少年朋友的头脑,而应当使它们成为活的东西,让少年朋友启动自己的头脑去主动地掌握它们。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传授思想方法。我们既要使少年朋友知识化,也要使少年朋友智慧化。学习哲学是锻炼思维、启迪智慧的最可靠的途径。但是不应当把它们变成死的东西塞进少年朋友的头脑,而应当使它们成为活的东西,让少年朋友启动自己的头脑去主动地掌握它们。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传授思想方法。我们既要使少年朋友知识化,也要使少年朋友智慧化。学习哲学是锻炼思维、启迪智慧的最可靠的途径。智慧对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愿少年朋友都成为爱智慧和拥有智慧的人。导语诡辩是一种逻辑错误,但并非任何逻辑错误都是诡辩。诡辩与一般性的逻辑错误虽然都违反了正确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但二者是有区别的。第一,前者的违反,通常是自觉的、有意的,而后者则是不自觉的、无意的;第二,前者是企图为某一荒谬的观点或错误的行为作辩护,而后者无此动机。例如,有人从“凡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角三角形”的前提,推出“凡等角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的结论,这个推理是由于缺乏逻辑知识而犯的一般性逻辑错误,不能称之为诡辩。诡辩常常包含有错误的判断,但并非任何错误的判断都是诡辩。一个孤立的、不包含逻辑矛盾的错误判断,尽管它与客观实际不符合,还不能说是诡辩。但是,如果将一个错误的判断作论题,企图论证它是正确的,或者把它作论据用来论证其他判断为正确时,就构成了诡辩。这时的错误判断就成为整个诡辩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诡辩的核心依据。关于什么是诡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给了精辟的解说。他说,诡辩是“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7页)。黑格尔说的“以任意的方式”,是指诡辩论者任意地违背和践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而“凭借虚假的根据”,是指诡辩论者在论证中故意使用虚假的判断。这实际上是概括了诡辩的两个基本特征。列宁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揭露了诡辩。他指出:“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统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这种灵活性=折衷主义与诡辩。”《列宁全集》第..55卷,1990年版,第..91页)诡辩的手法种类繁多,谁也难以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之间自由讨论问题的空气日益浓厚,特别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广告、诉讼以及公开场合下的辩论增多了,必将产生出许多新的诡辩手法,这有待于我们的研究和总结。本书讲述的只是一些最常见的诡辩手法,通过对许多具体、生动的故事中的诡辩实例的逻辑分析,使读者对诡辩的特征和本质获得一个基本的了解。诡辩的产生和至今仍然存在,有其深刻的认识的和社会的原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诡辩论者都是片面地夸大、吹胀了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征或方面,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中,任意地抽出某一方面的规定作为立论的根据。孤立性、片面性、主观随意性是诡辩论者在认识上的根本特征。从社会方面看,人们之间经常发生利益上的矛盾,有的人手中无真理,身边无群众,为了一己的私利,他们只好求助于诡辩。由于诡辩的产生和继续存在有上述根源,我们同它的斗争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与诡辩论作斗争,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才能深刻揭露诡辩论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其次,要掌握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具体地指出诡辩的戏法是如何变出来的;最后,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有关的科学知识。否则,即使知道对方在诡辩,也讲不出有说服力的道理来。从历史上看,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逻辑学,是在同诡辩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不了解诡辩就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逻辑。只有加强对错误思维特别是诡辩思维的研究,才能使逻辑科学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客观现实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诡辩术的揭露和批判,有利于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坚决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对诡辩术的揭露和批判,还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为了给自己的错误言行作辩护,他们在辩论中奉行“求胜不求真”的原则,明明是自己错了也死不承认,偏要无理搅三分,尽讲些假道理、歪道理,甚至根本不讲道理;在语言上表现为满口污言秽语,甚至用恐吓、谩骂和污辱对方人格的卑劣手法来代替对问题的辩论。上述表现不仅严重地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和规则,而且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所以,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恶劣诡辩给以充分的揭露和批判,自觉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加强对错误思维特别是诡辩思维的研究,才能使逻辑科学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客观现实来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诡辩术的揭露和批判,有利于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坚决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对诡辩术的揭露和批判,还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为了给自己的错误言行作辩护,他们在辩论中奉行“求胜不求真”的原则,明明是自己错了也死不承认,偏要无理搅三分,尽讲些假道理、歪道理,甚至根本不讲道理;在语言上表现为满口污言秽语,甚至用恐吓、谩骂和污辱对方人格的卑劣手法来代替对问题的辩论。上述表现不仅严重地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和规则,而且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所以,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必须对各种各样的恶劣诡辩给以充分的揭露和批判,自觉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故事里的诡辩术──诡辩术逻辑分析一、概念应用中的诡辩术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组成的,所以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我们的思维藉以进行的基础。逻辑学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力求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因而,如果在概念上出了问题,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推理。概念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即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一类对象,这些对象都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属性;概念有不同的种类,各种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概念是通过语词表达的,概念和语词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逻辑学提供的关于概念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正确应用概念的必要条件。诡辩论者在概念应用中的诡辩手法主要有:玩弄语词游戏,利用歧义词、谐音词混淆概念;故意曲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等等。实例分析有一个青年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大西洋百慕大群岛三角海域中的一个小岛上,去找隐居在那里的一位哲学家,目的是想学些深奥的知识。见到这位哲学家后,青年说明了来意。不料这位哲学家是位诡辩大师,几句话就把那青年弄得糊里糊涂。哲学家:你是想学知识的?青年:是的。哲学家: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你想学的吗?青年:不,我不想学已经知道的东西。哲学家:那么,你是想学你不知道的东西了?青年:是的,我想学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哲学家: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有马,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马的知识吗?青年:不,不可能想学关于马的知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马。但是,哲学家啊,我是知道有马的,人世间确实有马这种动物存在。哲学家:且慢,我问你什么,你回答我什么,你不要岔到其他地方去。让我再问你:如果你不知道百慕大三角海域中有一座神秘的小岛,你能想到要去学习关于这个小岛的知识吗?青年:不会想去学习关于我根本不知道的小岛的知识。哲学家:在太阳系小星带有一颗外星人发射的“外星人造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你当然不知道。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这颗小行星的知识吗?青年:不,不可能想要学习关于它的知识。哲学家:那么,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青年:是的。哲学家:你刚才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是你想学习的东西;现在你又说,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的东西;而事物总不外乎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或者是你还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了。青年:是这样的吧?!哲学家: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习的,那么,你来到这里又是为了什么呢?经过哲学家这番诡辩,这位青年似乎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来的。这位哲学家不愧为偷换概念的魔术师。那么,他是用什么“魔术”把一个向他求知识的青年诱入其设下的陷阱而不能自拔?让我们略作分析。从哲学家开头提出的三问和青年作出的三答可以看出,他们最初讨论的问题是:你是否想学习关于你已知其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实际上又包含两个小问题:①你已知某事物存在,而且你已经掌握了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你是否还想学习?②你已知某事物存在,但你尚未掌握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识,你是否想学习?对前一个问题,青
本文标题:对诡辩术的深刻逻辑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5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