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20届高考语文作文揭开高考情境性写作的面纱(9页)
2020届高考语文作文揭开高考情境性写作的面纱“情境”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多次,几乎分布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在“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强调语文教学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对于高考作文的命题和写作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信号。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真实且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情境。作为最具综合性的语言实践运用题,高考作文无疑是贯彻这一新课标理念的绝佳载体。近年来,以全国卷为代表的高考作文题,已经积极尝试在某一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情境性写作”将成为未来高考作文的主流趋势之一,而考生加强“情境认知”能力也十分必要。【情境认知关键词】真实性:所创设的情境贴近时代与现实,契合考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能与考生的日常建立联系,从而激发考生真实的情感和体悟。典型性:情境创设不是对现实的片段化移植,而是对生活的具象化概括,情境中的人、事、景、物既是生动的个体,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任务性:情境材料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规定,它直接对考生的写作发出各种指令,如写作的对象、立场、视角、内容、目的、方式乃至文体等。意义性:特定的情境融合着特定的问题,而对特定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便构成了写作之于现实以及写作本身的作用与价值。【2019年全国卷Ⅰ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要点:与以“劳动”为题或话题的作文命题方式不同,本题将“劳动”置入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一方面回溯了崇尚劳动的历史传统,一方面关注着轻视劳动的时代偏见。这个情境创设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又与考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密切关联,极易激发考生的叙述热情,进而反思自己认识上与行为上的偏差。为了遏制考场写作宿构频发、套作泛滥的势头,本题特意增设了几个任务指令:文体(演讲稿)、主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内容(认识与思考、希望与建议)等。这样就能有效引导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写作,使考场作文具有“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和“言之有物”的饱满性,从而增强考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和功能意识。高分攻略:本题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内容显豁而直白,考生要想胜人一筹,势必要于烂熟的标语背后挖掘出新颖的内涵来,争取在立意上深一度。考生可立足本题给定的情境,深入思考历史传统中的劳动观,注意挖掘“勤则不匮”中“不匮”的内涵,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也就是说,劳动使人物质富裕,更使人精神富有。同样,考生可针对有些同学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劳动的现象深入反思,不仅要批判部分同学身上懒惰、颓废、享乐的思想,更要揭示部分同学因长期缺乏劳动而滋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与等级观念,也就是说,劳动不仅是一种体力活,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完善人格的教育。总之,不能就劳动论劳动,一定要上升到伦理的高度,认识到劳动有着“使人成为人”的作用。【2019全国卷Ⅱ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要点:本题精选了五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节点——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9年改革开放、2019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20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直至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过,直接以如此宏大的历史事件来命制作文题,显然会使考生无处着手。有鉴于此,本题将各个历史节点退至历史背景,并由此衍生出五个富有意义的具体情境,然后要求考生将自己的身份设定为“青年学生当事人”,任选其中一个情境,去执行一项相应的任务。这就把大主题转化成了小任务,使考生的写作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高分攻略:本题是以宏大的历史节点为背景而展开的任务驱动型写作,考生要写好这类作文,首先要把握好“大”与“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不随意偏离,也不过度演绎;另一方面着手于细微的具体情境,以历史舞台中的个体的身份来完成相应的表达任务。其次,考生要在公共的历史情境中写出深度和独特性来,势必要对所处的历史节点及其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譬如,从“启蒙”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从“民族尊严”的角度理解新中国的成立,从“知识与制度的力量”的角度理解改革开放,等等。也就是说,写好此文,不仅需要高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较为深厚的历史素养,对已发生和未发生的历史情境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问题探究】一、如何激活被尘封的文体意识,写好冷门文体具体情境引导下的写作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任务性,而不同的表达任务势必需要不同的文体,这就需要考生激活长久以来被“文体不限”模糊化的文体意识,写好一些冷门文体,如演讲稿、家书、观后感、慰问信等。那么,这些冷门文体具有怎样的表述特征呢?1.演讲稿:一个观点,反复渲染演讲稿的写作,除了要注意称呼、问候、正文、结语等基本的格式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演讲稿文体的特殊性。一般的文章所面向的读者是不确定的潜在个体,无须考虑读者的情绪与反应;而演讲所面对的是共聚一室的众人,现场感极强,这就要充分考虑受众对演讲者的制约。比如,听众在听演讲时会带着不同的情绪,怀着不同的情感关切,而且随时随地可能走神、开小差,这就要求演讲稿的写作必须集中论点,紧紧地围绕一个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动用不同艺术手段,反复叙述、渲染。在句式上,演讲者可多采用短句、对称句、排比句等,造成一种铿锵有力、磅礴宏大的气势。在用语上,演讲者尽量多用通俗、形象且具有鼓动性的词语,努力激发听众的潜在情绪。经典范例: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之中。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2.书信体:推心置腹,娓娓道来书信体作文就是用笔来谈话,兼有写作与聊天的双重特征。一方面,书信体作文是指向特定对象的述说,口吻和用语要符合双方的身份特征,可参照日常生活中聊天的情境,不宜端着架子高谈阔论;另一方面,这种书信体作文毕竟不同于日常琐碎的聊天,不可信口开河、杂乱无章,要有若干要点与明确的指向性。除了要注意一般的书信格式外,书信体作文还要高度凸显“推心置腹”的表述态度和“娓娓道来”的表述风格。也就是说,作者要想象那个特定的读信者就在眼前,然后带着一种交流与分享的态度,向读信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感,并能时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将自己感受到的人生展现给读信者,以期使对方感同身受。经典范例: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来得轻松。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同样的,抽烟不抽烟,你也得对自己去解释吧。(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二、如何在普遍性的情境中,建立立意行文的独特性作文题中给定的情境,一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这种典型性处理不当的话,往往会被范式化或模型化,进而导致考生理解上与写作中的模式化。那么,如何既能立足于普遍情境,又能避免普遍情境带来的模式化倾向,写出独特的作文来呢?1.反弹琵琶,有所树立给定的情境往往内含某种主流的观点导向,朝着这种导向去写,有话可说、有理可讲,也不会偏题离题,较为稳妥。然而,这样的立意行文,也很容易变得众口一词、千人一面,很难得高分。而避免同质化写作的捷径就是反弹琵琶,即从主流观点的对立面看问题,以便使论述显得新颖、合理、深刻。既为反弹琵琶,考生立论务必一反俗常,切忌随大流。当然,反弹琵琶式写作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也不是为求新颖而去肆意猎奇或哗众取宠,而必须寻找反向立论的内在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反弹琵琶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唱对头戏,而在于有所树立,也就是说,要为反向论点寻找更为深层的哲学基础,以便稳固立意,深化主旨。考场范文:有人说,苔花身为苔花,不在岩石上孤芳自赏,何苦去学牡丹开呢?不好好做自己,何必费力去模仿他人呢?发此问者大多是“随心所欲”之人,在我看来,他们表面上说“做自己”“看初心”“无欲无求”,实则是对自己与社会的不负责任。牡丹在这里只是一个美的意象,是正确价值观所倡导的,在追求成为牡丹的同时,并不是在否定苔花自己。人们要求苔花剔除学牡丹的欲望,开在阴暗湿冷的角落,美其名曰“坚守内心”,实则是对美好追求与无限可能的杀戮。有人认为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没有反常理的追求就没有悲哀。然而,没有理想,世界怎会旋转?没有追求,人类哪能进步?(一考生《不学牡丹开的苔花不是好苔花》)2.透视现象,洞察人性很多情境性作文题实际上源于当下的某种社会现象,而与之相关的任务性写作,就变成了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论。从考场作文的要求看,现象评论最忌讳的是就现象论现象,或者仅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这极易使行文内容流于表面,文章精神面貌高度趋同。事实上,任何现象背后必有其特定的本质,任何社会问题根本上就是人性问题。因此,要使自己的考场作文高人一等,考生务必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入挖掘被遮蔽的社会心理与人的种种本性。值得注意的是,透视现象要选取恰当的角度,以便击中问题的要害;洞察人性需要辩证且理性,既要看到人性状况与社会问题之间的深度关联,也要从价值观的高度评判人性中的“该”与“不该”,而不是盲目地解读为“存在即合理”。考场范文:很刺眼,这竟然是一个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语文作文揭开高考情境性写作的面纱(9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8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