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2007——2017年国内学界犹太研究述评
2017年7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17第34卷第4期LudongUniversity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4,No.42007—2017年国内学界犹太研究述评考艳丽,张淑清(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39)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犹太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学者对犹太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犹太人在华散居状况以及以色列国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继续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同时,犹太女性研究、以色列国少数族裔和阿拉伯公民问题等成为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梳理,本文认为近十年国内犹太研究具有重视微观视角、专题研究增多、与国际接轨等新的特点。关键词:国内学界;犹太历史;犹太文化中图分类号:K3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39(2017)04-0033-09近十年来我国犹太研究有了新发展,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犹太历史、犹太宗教文化以及以色列国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同时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据不完全统计,这十来年间出版专著(包含译著)近百本,文章3000多篇。张倩红、张佩佩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犹太教的研究[1],余惠、张淑清则对我国近20年来大屠杀研究进行了述评[2],在此不再就以上两方面问题进行赘述。本文对学界关于犹太历史、犹太文化、犹太人在华散居史和以色列国研究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尽量全面地评述近十年来我国在犹太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及其特色。一、犹太历史研究张倩红著《犹太史研究新维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以色列国家形态、历史观念、集体记忆这三个犹太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尤其对学界因历史原因和史料记载不足而一直未能深入的古代希伯来社会基本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3]。这不仅为我们理解西方现代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对我国犹太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古代史方面,张倩红、艾仁贵的《神权与律法之下:希伯来王国的“有限君主制”》对“君王”一词进行了词源学的考辨,分析了古代希伯来王收稿日期=2017-02-13作者简介:考艳丽(1991—),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人,历史学博士,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权受神权制衡的特征以及有限君主制的形成原因和实践,指出这种权力制约观念经由基督教传至后世的西方国家,从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宋立宏的《犹太集体记忆视域下的巴尔•科赫巴书信》通过使用第一手文献资料——巴尔•科赫巴书信,来刻画科赫巴其人,比对犹太记忆的形象来了解其象征意义,认为犹太传统对巴尔•科赫巴的历史记忆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记住巴尔•科赫巴的意义因此不在过去,而是源于当下[5]。宋立宏的《希腊化与罗马时期犹太人的政治宗教特征——以古代犹太钱币为中心的考察》梳理了希腊化罗马时期犹太钱币的特点和造币传统,通过钱币这一独特视角来透视当时犹太人与非犹太社会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互动[6]。郑阳在《犹太世俗贵族的兴起与犹太社会的首次希腊化》一文中分析了犹太世俗贵族兴起的原因和夺权策略,阐述了他们在第一次希腊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失败原因[7]。孟振华的《波斯早期犹大政策重探》通过对居鲁士圆柱铭文和《圣经》中的波斯诏令的重新解读,指出居鲁士大帝与犹太人回归没有关系及波斯帝国“宽容”的真面目[8]。孟振华的《第二圣殿的社会职能》用丰富的资料证明了第二圣殿社会职能的增多[9]。冯定雄的《波斯帝国时期波斯文化对犹太文化的影响》指出波斯的外在文化和琐罗亚斯德教影响了犹太文化和犹太教,促进了犹太文化保护的觉醒和《摩西五经》;张淑清(I%9—),女,黑龙江双城•33•的正典化™。在中世纪犹太史方面,莫玉梅的《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研究(1066—1290年)》一书对中世纪英国犹太社团、借贷业、犹太人与英国教会和英国社会的变迁都作了详细探讨,充分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给当时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11]。这是中国学者关于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对了解中世纪英国犹太人具有重要意义。莫玉梅的《中世纪英国犹太财政署初探》探索了该财政署的起源、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以及与王室之间关系[12],对于我们了解英国犹太人与非犹太社会的互动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汪中砥的《中世纪英国犹太社团的兴衰》对犹太社团繁荣和衰亡的历史原因和历史进程作了探讨,并分析了此时反犹情绪高涨的背景和犹太人被驱逐的始末[13]。中世纪犹太妇女问题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张淑清著《中世纪西欧的犹太妇女》[14]是国内第一部犹太妇女研究专著,该书用翔实的资料对11一14世纪的西欧犹太妇女在律法与婚姻家庭的地位、参与经济活动和接受教育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研究,立体描绘了犹太妇女的形象,并阐释了她们地位的积极变化及局限性。刘华英的《析“隔都化”前后犹太妇女婚姻地位的变化》分析了隔都化对犹太妇女婚姻地位产生的影响和最终受控于男权社会的事实[15]。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其他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关注。汪中砥的《中世纪早期西欧犹太人地位的辨析》通过探究史学界对犹太人地位分歧,指出其所处地位的两面性[16]。艾仁贵的《犹太“隔都”起源考》[17]和卢镇的《对隔都的再思考——以威尼斯隔都为例》[18]都对隔都的起源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后者还再现了隔都的社会生活。张礼刚、疏会玲的《15世纪西班牙马兰诺的权益维护与身份认同》分析了马兰诺出现的背景、对自身权益和犹太教的维护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身份认同[19]。饶本忠的《论犹太人对中世纪欧洲法律的影响》研究了犹太人为欧洲法律的发展所做出的主要贡献™。近代犹太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犹太启蒙运动是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张倩红的《马斯基尔与犹太社会——以启蒙视阈下的德国为个案》和胡浩的《犹太启蒙运动与现代犹太历史意识的出现》细致研究犹太文化与现代主义、德国主流文化汇集之后对犹太人产生的影响,•34•前者侧重犹太知识阶层无所适从的精神困境[21],后者重点论述犹太启蒙运动对现代犹太历史意识萌发的促动[22]。张礼刚在《柏林哈斯卡拉运动兴起的犹太因素》一文中,指出犹太人与外部世界联系增多、拉比犹太教在社团地位的降低、犹太新阶层的出现是犹太启蒙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23]。他的《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探讨了传统犹太教育面临的挑战、马斯基尔的基本主张,并介绍了新式犹太学校[24]。犹太民族其他问题也受到关注。张倩红、艾仁贵的《政治希伯来主义与近代早期共和话语的构建》探讨了政治希伯来主义的由来和思想内涵,深入分析了其在荷兰、英国的发展与实践及其产生的影响[25]。白玉广的《犹太哈西德运动历史初探》[26]和杨帆的《从匹兹堡到哥伦布:论犹太教改革运动从激进到保守的嬗变》™分别阐释了犹太哈西德运动和犹太教改革运动的相关情况。胡浩的《犹太教科学运动及其影响》阐述了该运动代表人物聪茨、沃尔夫的主要观点、实践以及重大贡献[28],他的《关于犹太人解放的争论及其影响》[29]和《论近代欧洲犹太人的解放与犹太社会的转型——以法德考察为中心》[3°]关注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详细论述了围绕解放犹太人争论的代表人物和观点、解放前的社会状况、解放进程和模式以及犹太社会的转型。关于德国犹太人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罗衡林的《浅析德国一战犹太士兵研究》分析了德国犹太士兵踊跃参加一战的原因、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式,并简介其在纳粹上台前后的不同境遇和最终被迫害的命运[31]。她的《1933年德意志犹太人的职业与经济状况》阐述了反犹社会环境下,犹太人多为自由职业或独立经营的特点,用犹太人经济危机后的困境来反驳其控制德国经济的判断[32]。王雪的《19世纪德国犹太知识分子身份认同问题研究》通过叙述犹太知识分子对身份认同的矛盾态度来探寻矛盾来源,认为逃避成为酿成其惨剧的原因之一[33]。张淑清的《近代柏林犹太妇女沙龙及困境》通过分析沙龙产生的时代背景、典型代表、特点和沙龙的得失来反映女性为解放付出的努力[34]。宋立宏和王艳的《从“自我教化”到同化——近代柏林沙龙的犹太妇女》通过研究犹太妇女提倡的“自我教化”和她们改宗的历程来找到她们被同化和改宗的原因,并分析其遇到的阻碍[35]。宋瑞娟、张礼刚的《19世纪初期柏林沙龙犹太女性的阅读行为》分析了该沙龙出现的原因和阅读行为的特点,来揭示阅读行为促进了现代犹太女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36]。对英国犹太人的研究取得新成果。卢彦名的《英国犹太会堂与近代犹太审美理念》通过分析近代犹太美学争论,指出犹太审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犹太会堂是视觉美和听觉美的完美结合[37]。王本立的《论英国犹太人的解放》梳理了英国犹太人解放的四个进程以及解放对英国史和犹太民族史的重要意义和特色[38]。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的犹太工人运动》阐述了英国犹太工人运动发生的背景、特点、历史进程和影响,反映出他们自愿参与英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心态[39]。还有学者对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犹太人进行了研究。赵阳的《近代波兰犹太社区的形成与基本特点》[4°]和《近代波兰犹太人的社区自治及其演变》[41]都讨论了近代波兰犹太社区的状况。郭宇春的《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主要分析波兰被瓜分前俄国犹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研究了俄国犹太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政府的犹太政策[42]。他的《犹太人与俄国革命运动》介绍了俄国犹太人参加革命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主要领导人物[43]。在现代史方面,犹太复国主义问题继续受到学者关注。贾延宾的《分歧与合流——犹太复国主义道路之争》分析了政治复国主义和文化复国主义分歧的原因、表现和合流[44]。王铁铮的《从犹太复国主义到后犹太复国主义》阐述了犹太复国主义和后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背景和主张,剖析了其蕴含的犹太传统因素,并分析后犹太复国主义的社会反响与评价[45],该文对后犹太复国主义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贾延宾的《阿哈德•哈姆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通过研究阿哈德•哈姆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来体现其思想对保持犹太信仰和民族国家构建的重大影响[46]。美国犹太人依然是研究的重点。潘光等主编的《犹太人在美国:一个成功族群的发展和影响》汇聚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美国犹太人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和反犹等多个方面,同时探讨其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47]。孙晓玲所著《美国亲以犹太社团的嬗变及影响》简述了美国犹太社团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亲以虽是他们不变的选择,但其观念有所转变,导致了他们对母国的疏离,其行为更理性[48]。李洁宇的《论美以特殊关系的根源:以色列总理决策的“理性”成因》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影响美以关系的事件、历任以色列总理的决策及原因来找寻美以关系的根源[49]。张淑清的《犹太女性拉比》梳理了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对犹太女性担任拉比所持的不同态度,指出了女性担任拉比对重塑犹太女性的形象以及犹太教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汪舒明在《试析犹太人在美国政治影响力提升的策略》探讨了犹太人在美国政坛崛起的历程和每一阶段影响决策的特点,并研究其成功经验和可能面临的问题[51]。孙晓玲的《近三十年来美国犹太人的社会变迁》讨论了美国犹太人的同化和身份界定问题[52]。姜淑令的《浅析美国犹太人对美以关系的影响》简析了美以关系的发展历程、美国犹太社团的参政倾向和途径,指出其对以色列的支持性作用[53]。在苏联犹太人研究方面,余建华、康璇的《苏联对犹政策的历史考察》梳理了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历届政府的犹太政策变迁及其对犹太人生活所产生的影响[54]。肖瑜的《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犹太民族政策》分析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民族政策、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和存在的矛盾,指出苏联只是反犹太复国主义而不是反犹太民族[55]。宋永成的《二战期间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代表团的盟国之行评析》研究了代表团的出访目的、对象、活动和影响[56];《“克里木方案”与二战后苏联犹太人的命运》分析了克里木方案产生的原因、过程及斯大林放弃该方案的原因,指出其给苏联犹太人带来了悲剧命运[57]。他的《冷战时期苏联反犹政策举隅——以犹太人反
本文标题:2007——2017年国内学界犹太研究述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98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