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冷战史专题社会与历史学院何兢第一讲绪言一、冷战的含义和开始1.含义Coldwar一词最早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的。学术界不同的解释:苏联:认为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安·安·葛罗米克主编《外交辞典》第3卷中的冷战条目,莫斯科1986年版,第536-538页。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缘政治的对抗。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在西方集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歧视苏联及其盟国并且企图控制这些国家”。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美国:学者认为冷战是利益冲突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冲突以外的全面对抗,东西方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中国: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外交学院院刊》2000年第2期。冷战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资本主义和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冲突;第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斗争第三,美国以及盟友同苏联以及盟友的军事对抗、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为争夺第三世界的角逐。2.冷战的开始苏联和俄罗斯有三种观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笼,美国支持全世界反对共产主义斗争;1917年十月革命;“冷战的起点应该是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不仅取得了对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还成功地向苏联炫耀了实力,进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扎格拉金:《苏联外交成败史》,莫斯科1990年版,第31页。美国学者认为,冷战何时开始取决于个人对冷战实质的认识、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美国有四种解释:第一,冷战史美苏关系的基本模式,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根据战士协议,安排自己的政治势力范围。1947年是关键时刻,主要标志是情报局的成立、柏林危机、捷克二月事件、朝鲜战争。第二,冷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竞争,1917-1920年则是最佳选择。其间发生的主要事件有十月革命、苏俄退出战争、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共产国际的成立。第三,冷战的关键是欧洲力量的均势。苏联在30年代初清晰的表达了国家安全利益,冷战开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不承认苏联,苏联推行双轨外交、西方拒绝苏联加入国际联盟、慕尼黑协定和苏德条约。第四,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以后正式介入欧洲的战略平衡,把欧洲事务同国家安全利益结合起来。冷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反对希特勒的斗争中,没罂粟结成脆弱了同盟,并未增加相互信任。美国推迟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没有尽到对日作战的责任。冷战结束后一些美国学者强调1945年8月在日本使用原子弹对冷战开始的作用。二、冷战的分期冷战的开始1945-1949冷战的扩展1950-1962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冷战再现1980-1984冷战的结束1985-1991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1.使冷战结束的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冷战结束的决定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信仰的改变美国的作用:第一,坚持遏制和对抗第二,“榜样”效应。第三,支持戈尔巴乔夫摧毁苏联。2.冷战的影响第一,冷战时期构筑的国际结构和行为规则将依然主导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政治运作。第二,冷战思维严重影响国际行为体的决策和政策。第三,核武器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建立在核威慑基础上的核战略均衡维护了核恐怖下的和平。第四,冷战掩盖下的民族、宗教和地区矛盾日益显露,冲突相继爆发。第五,冷战是以苏联的退出而和平结束。第二讲冷战的起源一、研究情况介绍(一)美国学术界的争论1.传统派:苏联挑起冷战阿瑟·小施莱辛格:《冷战的起源与发展》载《外交季刊》1967年102.修正派:美国无法推卸责任3.后修正派:两个冷战帝国的争夺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现在我们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再思考》,牛津出版社1997年版(二)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1.苏联时期:美国把冷战强加给苏联2.俄罗斯时期:观点对立3.雅科夫列夫:苏美是冷战的哺育者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三)冷战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1.美苏扩展的机遇2.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3.领导人相互猜疑与误解4.英国的特殊作用二、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分析1.国际因素战后政治家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以下几大特点:首先,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其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着动荡与混乱。2.国家因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根本对立,两国国家利益基本相悖。苏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初期苏联的国家利益是确保安全,特别是西部边境的安全,是战后初期苏联所要追求的国家利益最基本内容。苏联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所追求的目标是:第一,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第二,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的政府。第三,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第四,在战后许多重要问题上,苏联努力避免同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抗,甚至不惜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充当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和在全世界扩展自己的影响是比维护自身安全更为重要的国家利益。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第一,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创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第三,遏制苏联。3.个人因素(1)对对方的认识(2)美苏领导人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交风格与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总之,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间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美苏意识形态信仰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与对抗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或者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面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4.冷战:多因素的产物(1)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和领导人三者之间的联系首先,战后国际环境与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及国家利益相悖密切相连。其次,战后国际环境同美苏两国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及处理外交方式之间也有很大的关系。最后,意识形态信仰影响了美苏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总之,国际、国家和个人三方面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导致了战后初期冷战的开始。(2)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思潮第一,对避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渴望。第二,对两种制度、两种观念斗争的极大关注。第三,“黑白分明”观念盛行。5.冷战的宣言冷战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学者们对此没有一致的看法,争论较多。美国学者威廉·海兰认为,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的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是冷战的宣言。西方学者中,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看法,即认为1946年2月9日斯大林的讲演是冷战的宣言。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称苏联的扩张已构成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东欧已被苏联用“铁幕笼罩起来”。他鼓吹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此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及西方阵营发动对苏冷战的前奏曲。我认为,“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一个演说。在该演说中,杜鲁门公开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进行反击,并提出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即“杜鲁门主义”,它出笼的意义在于,表明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开始和苏联及世界共产主义进行全面对抗。日丹诺夫的演说可以说是苏联接受美国的挑战,加入冷战的宣言。1947年9月,在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上,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他称战后国际政策中两条路线的区分日益明显,与此相适应的是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政治力量划分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方是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这即两个阵营的理论,它成了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一个理论依据。6.结论与思考第一,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第二,冷战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可见的将来爆发一场新冷战是不太可能的。第三,主权国家领导人之间经常会晤,沟通思想,无疑会大大增进双方之间的关系,冷战时期如此,冷战之后也如此。复习思考:名词解释:冷战、杜鲁门主义、铁幕演说、日丹诺夫演说简答:1.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有哪几个派别,他们的观点和各自的代表人物。2.当从国际、国家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冷战的起源时,如何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3.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思潮有哪些?论述:分析冷战的起因。第三讲冷战中的个案分析一、柏林封锁和柏林危机1.柏林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1949年的柏林封锁是美苏之间在柏林发生的第一次严重对抗。1948年6月18日西占区货币改革—柏林封锁开始6月24日苏联封锁通往柏林的一切陆上和水上交通—柏林封锁全面展开1949年5月23日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柏林封锁结束柏林封锁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敌视,深化了欧洲的分裂,加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949年8月20日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2.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27日苏联给西方主要国家发了一个照会,赫鲁晓夫在同一天表示如果6个月内未能就德国和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单独采取行动,以此为标志第二次柏林危机拉开序幕。1961年10月10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讲话指出,苏联将不坚持一定要在当年年底缔结对德和约。前后持续三年之久的柏林危机至此终于结束了。柏林墙修建拆毁柏林墙柏林危机1948年,美国策动了联邦德国的成立,苏联支持下也建立了民主德国。图为东西柏林分界线——柏林墙。柏林墙BerlinWall柏林墙的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1990,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1989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柏林墙头跳舞。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结论: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的对抗虽然十分紧张、激烈,但是最终都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显得十分默契,都努力避免危机的升级,寻求妥协的途径。二、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建造导弹基地,由此引发美苏之间的一场严重的危机。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的动机是什么呢?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争论较大,有的认为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保护古巴不受美国的攻击,也有的强调苏联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我认为,上面所说的两个动机是并行不悖的,不相矛盾,尽管一个是利他,另一个是利己。但是,如果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来分析苏联的动机,那么应该说,改善苏联的战略地位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首要动机。10月22日晚上,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以肯尼迪的电视讲话为标志,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美苏都摆出准备在加勒比海大动干戈的架势。1962年11月20日,美国解除海上“隔离”,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后果是,它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
本文标题:冷战史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0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