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10.《短文两篇》复习课件
10.《短文两篇》复习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号(),()时期著名的()、(),()人称()。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字,号______,是______朝的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弟弟____合称为“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南朝齐、梁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山中宰相书信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辙三苏子瞻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交相辉映全、都季节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欣赏消散整体把握之字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一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归纳小结1、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答谢中书书”书①:中书,官员称谓。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古今异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古来共谈夕日欲颓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古义:赞叹今义:谈论古义:坠落今义:萎靡古义:门今义:住户古义:考虑今义:想念,念头古义:只是今义:但是四、阅读。(一)《答谢中书书》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2、再将本文后面的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并概括层意。分层:第一层:第二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实是……画山川之美。议山川之美。3、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高耸入云,水的清澈见底。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4、任选一角度分析本文写景的技巧:提示:视角、动静、时间、修辞等角度分析。从“看”的角度说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动静结合:•静景:高峰、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动景:清流、猿鸟、沉鳞。晨昏变化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四季常景一日变景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石壁竹林晨:晓雾将歇昏:夕日欲颓抒怀(总结):实是欲界之仙都﹛﹜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写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重温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将要门高兴的样子走动思考游乐于是,就一起散步看注释、通文意……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叉错杂纵横原来是只是,不过罢了解释加点字•寻张怀民•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寻找高兴地想……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觉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层:点明夜游的时间、原因、地点及人物。(记叙)二层:夜游所见之景。(描写)三层:抒写作者旷达的心境。(抒情)翻译下列句子: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句子翻译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用奇特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2.作者思想感情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总结: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洒脱人生的难能可贵。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写景:观月赏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空灵、皎洁抒情:贬官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洒脱、达观叙事:邀友赏月:欲睡→起行→寻友→散步专项练习一•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②遂至承天寺遂:______•③怀民亦未寝寝:_____•④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苏轼苏辙苏洵考虑,想到就睡觉共同,一起·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4.阅读理解。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1、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2、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的词语是_____。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欣然3、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月影的可爱。专项练习二通达乐观闲4、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色?2、根据作者此时的处境,想想他寻找张怀民“为乐”的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答:深秋月夜承天寺院内的竹柏月影。答:因为他们一同被贬到黄州,有共同的语言。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专项练习三
本文标题:10.《短文两篇》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02373 .html